目前分類:影想 (1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看了一部由勞勃迪尼洛主演的電影《千鈞一刻》(15 Minutes),看完之後卻讓我想起1994年奧利佛史東導演的《閃靈殺手》(Natural Born Killers)。以兩片呈現的內容題材而言,後者顯然具有絕對的討論空間。

《閃靈殺手》可說是比利時黑白半紀錄片《人咬狗》(Man Bites Dogs,1992)的好萊塢版,暴力、血腥不相上下(後者似乎更直接、更突顯,但兩片都已到了令人作嘔的臨界邊緣),卻更加炫惑,甚至混亂。它不像《發條橘子》(Clockwork Orange,1971)那般冷靜、具說服力(奧立佛史東當然不像庫柏力克那麼沈得住氣);也不同於《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1990)的極度剝削(如此也突顯了大衛林區的能力極限)。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長久以來,台灣電影最常見的兩個白日夢就是:沒拍過電影的影癡們總是妄想能當導演拍電影,拍過電影的影人們則總想拍一部像《臥虎藏龍》那樣令全球媒體叫好叫座的電影,儘管他們之中或許有人承認這是個白日夢,或者否認自己不曾做過這樣的白日夢。

然而,近來在公視重播的陳玉勳的《熱帶魚》,再次以國片難得一見的諷刺喜劇姿態出現,並坦言「獻給全天下愛做白日夢的人」,於是我們不禁要問:「究竟他是勉勵那些愛做白日夢的人繼續做下去,還是勸他們勇敢接受現實,別再做夢了?」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終於看了久違的斷背山,之前一直迴避它的行銷期,因為一向討厭各類行銷手法的虛偽性,總是把真正的目的扭曲為附屬品,幸而以後我的生活也即將擺脫市場行銷消費者分析了。

一、斷背山、傷膝澗、與狼共舞......。由命名的方式可以顯示出印地安人看待自然的態度,是一種敬畏山水的態度而非﹝偽﹞牛仔文明的征服。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9) 人氣()


美女惹人愛,熟女惹人憐,只可惜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因緣際會在第四台看到梅格萊恩繼「凶線第六感」之後﹝In the Cut﹞的新片「繩外恩情」﹝Against the Ropes﹞,令人又愛又憐又恨。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觀看才是靈魂之窗。

看了「眾神與野獸」﹝Gods and Monsters﹞的導演比爾坎登Bill Condon新拍的「金賽性學教室」﹝Kinsey﹞,儘管把金賽的一生拍得真摯動人,連恩尼遜 Liam Neeson的演出不慍不火也恰到好處,但開場時少年金賽在野外觀察自然的一場戲卻是全片最為隱默的關鍵。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人之所以會認識,通常是由於詩意。

由於現實的生命歷程總是汲汲營營庸庸碌碌,一旦有不尋常的事物產生,人便以自身的理智或想像去迎接它,這便產生了認識活動──我正在觀看或注視著某事物──中文的「注意」二字正適合用在此,因為人只有在此時才會開始對事物「注入意識」。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續集電影一般而言很難超越第一集,其原因往往是第一集所具有的原創性很難突破,但是從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例子可知:第一集如果是個成功的開啟,後繼者只要能夠把握第一集的精神,超越前作並不是不可能,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生出亞里斯多德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電影「教父系列」如此,「異形系列」亦如此。若是如港片「金雞2」,只見表象的複製,未有觸類旁通的創發,那麼這種續集只會是個難堪的撈錢動作罷了。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下文為「紀錄片的應許之地」一文發表後,與女奴在其部落格「交換中」後院的討論,經女奴同意後轉貼回來。


http://mamamia.bloggerism.com/archives/003590.html#19067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一個人了解事實的話,他是否甚至會對星球感到悲憫?如果他觸及人們稱之為事物的核心的時候?」──格雷安‧葛林「事物的核心」

前不久在一個廣播音樂節目中聽到主持人雷光夏訪問「最好的時光」導演侯孝賢,侯孝賢認為台灣電影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了」。從侯導的立場來看這句話可說是想當然耳,但是這兩年從全景的「生命」系列到「翻滾吧,男孩」到「無米樂」,一波又一波的院線放映熱潮,似乎又讓人感到無比的振奮和希望,甚至有人認為紀錄片可以為台灣電影再創一段最好的時光。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0) 人氣()


「如果有一天要把我丟到很遠的地方,任何地方都可以,就是不要拉丁美洲。」──布紐爾

曾經深深以為美國導演亞瑟潘Arthur Penn 1967年的電影「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乃是影史上雌雄大盜的經典,雖說華倫比提與費唐娜薇一再以搶銀行的冒險刺激來取代兩人之間乏善可陳的性愛關係,但是骨子裡那股渾然不把國家與社會道德體系放在眼裡的浪漫頹廢氣息,卻在最後藉由兩人自投羅網被射成馬蜂窩的那場戲帶給所有觀眾﹝不論哪個時代﹞最亢奮也最哀傷的高潮。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一直都坐在最前排看電影。

理由正如義大利導演貝托魯奇在「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的說法:為了避免觀看時受到眼睛與銀幕之間的第三者的干擾。除非遇上像Dogma95那類強調手持攝影機拍攝、每場總要把幾個觀眾晃到作嘔才甘心的片子,我總是想坐得近一點。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以切格瓦拉之名,這絕不是「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

看完「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上面那句片頭字幕又再次出現,第一次看到有導演這樣小心翼翼地替自己的影片「定調」,我想這裡面應該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看完周星馳首次赴好萊塢執導演筒的新片「功夫」,羅列了一下在觀影過程中聯想到的中外電影,竟有22部﹝註﹞之多,如果每一部都拿來詮釋發揮一下,當可寫出洋洋灑灑數千字的「嚴肅」影評,但是真這麼做實在太無聊了,而且反而無法點出「功夫」的精神。

正如吳孟達在「少林足球」中所說:「足球,不是這樣踢的」;「功夫」,也不是這樣看的,如果真要這樣看,那麼「功夫」就不值一看了。我對「功夫」的看法很簡單,只需思索一個問題:到底是誰打通周星馳的任督二脈?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


「愛情很愚蠢,一切都是權力鬥爭。對他忠心他不肯操妳,背叛了他他卻來操妳,他們不會以為妳出賣了他,他們只感覺妳在疏離。」(凱薩琳.布蕾亞,「羅曼史」,法國,1999)

這幾屆金馬影展經常給人一個印象,就是片單愈來愈長,戲院愈來愈爛,影評人愈來愈良莠不辨,而觀眾也愈來愈無所適從。於是真正值得趕的片子仍然不出前幾屆最熱門的那幾部,而趕熱潮的無頭蒼蠅也仍然每年趨之若騖。等到影展結束,一切立刻復歸平靜,偶而片商還會後續推出賣座及口碑較佳的片子再炒一次,但除了讓片商多累積一些鈔票、主辦單位多累積一些名聲之外,天知道這樣的影展究竟為我們的電影文化累積出什麼成果?又培養出何種電影品味?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排名很討厭,除非不影響被排名的人。

台灣電影筆記網站邀請我參加一個「十大華語電影—台灣觀點」票選活動,本來對於這類排名活動我一向是興趣缺缺,但後來一想,這其實是個整理我對華語電影觀點的機會,於是選出了10部影片。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1) 人氣()


由於生氣,即日起關閉明日報深角度,專心經營無名小站的無角度;至於之前686字的限制也自此一併破除──既然無角度也就無限制了!

昨日在明日報lost掉的內容,簡短再來講一下,主要是要舉一個印證本人對無米樂的距離觀點的例子:「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Born Into Brothels: Calcutta's Red Light Kids﹞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千萬不要對國家存有任何幻想。

看完韓國導演金基德的「海岸線」﹝The Coast Guard﹞,其實我只想說這句話。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