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參加台北德國文化中心舉辦的「迷你世界公視大展」(Mini INPUT),我特地請了一天假,主要是為了「暗殺殖民地領袖」這部紀錄片。

「暗殺殖民地領袖」這部45分鐘的紀錄片,內容是導演Thomas Giefer為1960年剛果獨立時的總理盧蒙巴Lumumba遭暗殺事件重新翻案解釋,並揭露了四十年不為人知的歷史檔案。

盧蒙巴是1958年剛果民族運動黨的創立者,那時剛果尚未獨立,殖民的母國是比利時。為了尋求剛果獨立,盧蒙巴先是溫和地尋求比利時支持,但不久就失望了。1959年剛果發生嚴重的暴動,比利時方面才決定讓這一殖民地獨立。然而面對如此混亂急促的政局,即將獨立的剛果內部政治勢力來不及整合,使得以阿巴科黨領袖卡薩武布為首的分裂主義益發凸顯,主張統一的激進民族主義者盧蒙巴對此大為頭痛。

1960年,比利時在布魯賽爾召開制憲會議,邀請剛果各黨派參加,盧蒙巴的統一主張在比利時的支持下壓服了聯邦派,於5月頒佈憲法,一週後舉行選舉。選舉結果顯示了剛果國內四分五裂的狀況,盧蒙巴的剛果民族運動黨雖然當選的席次最多,但也不過26席。同年6月,卡薩武布自行組織了中央政府,盧蒙巴也跟著成立一個政府與之對立,最後兩方達成妥協,由卡薩武布擔任總統,盧蒙巴出任總理。而在1960年6月30剛果獲得正式獨立之前,擁有豐富鐵礦的堪坦加省宣佈脫離剛果,緊跟著軍隊也發生叛變,比利時軍官仍以殖民地統治者姿態試圖平息,結果是亂上加亂,遭剛果新政府驅逐,並提拔了年輕的黑人莫布杜上校──盧蒙巴的好友──擔任參謀長,也使他成了政壇上的關鍵人物。

由於情勢愈發緊張,比利時竟以保護本國公民為由派遣軍隊前往剛果,這是剛果獨立前比利時都不敢做的事情;剛果因此在聯合國安理會提交報告,並向比利時宣戰,開啟了悲慘的一頁。聯合國首度決定對一國之內政進行軍事干預,而由美國出面掌握了主導權。由於美蘇冷戰正處於白熱化的階段,中情局積極介入剛果的國內政局,盧蒙巴對比利時和美國的做法失望透頂,轉而尋求蘇聯支持,使他成了西方國家的眼中釘。

1960年9月,情勢急劇惡化,卡薩武布和盧蒙巴終於撕破臉,從一開始就受美國支持的莫布杜發動政變,讓卡薩武布繼續掌政,軟禁了他的好友盧蒙巴,盧蒙巴逃出後又被抓了回來,並被送往堪坦加省,之後便有消息傳出說他遭到反對者的殺害,連屍首都找不到……

這樣一件撼動人心的歷史懸案,在沈寂了40年之後終於被翻案拍成紀錄片,可說是某種形式的政治平反,殺害盧蒙巴的真兇在片中也有令人驚訝的坦白,甚至直指美國總統艾森豪下達暗殺令!然而此片之不同於一般立場鮮明的政治紀錄片之處,即在於導演Thomas Giefer並不用煽情的手法批判或醜化兇手,而是由殺人任務的執行者自己追憶並敘述當時經過:從中情局如何尋求比利時方面的支援,提供人員物資及交通工具進行追蹤,最後由剛果的政府軍動手逮捕囚禁,然後兩位中情局特工將他帶到荒野槍殺!其中一位Geraad Soete甚至描述他們如何蒐集汽車電瓶中的酸液以溶解盧蒙巴的屍體,還對著鏡頭展示從盧蒙巴口中拔出的牙齒,其怡然自得的態度彷彿這種事就與他平日通自家馬桶、割後院雜草一般稀鬆平常。

盧蒙巴在片中一段生前的資料畫面中,笑著說他不是共產黨,只是個不聽西方使喚的民族主義者。對外,他尋求剛果的獨立;對內則尋求全國的統一。但素以非洲「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著稱的剛果,因為其境內盛產的鎢礦對美國極具吸引力,在除掉盧蒙巴之後,美國繼續以聯合國名義出兵欲將堪坦加重新納入剛果,但初期軍事行動失利,甚至聯合國秘書長哈馬紹德的座機也在飛往堪坦加的途中失事墜毀,聯合國在剛果鬧得灰頭土臉,狼狽至極。但1963年聯合國還是奪回了堪坦加,只是聯合國部隊撤出之後,卡薩武布政府仍然只能控制全國三分之一的地區,大部分地區仍是山頭林立,部份地區甚至由盧蒙巴的後繼者佔據。

這樣的亂局一直要到1965年,才由那個出賣好友的莫布杜整合成功,他發動不流血政變取得政權,1966年當上總統,自此剛果進入長達30年的軍事獨裁,而於1971年改稱薩伊共和國。

盧蒙巴死時,他的女兒還在襁褓之中,如今已是薩伊的文化部長。影片中也訪問了盧蒙巴的家人,主要便是他的女兒。她談到薩伊人民仍然相當懷念盧蒙巴,那個年輕熱情、充滿理想(笑起來酷似好萊塢黑人明星山謬.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的盧蒙巴。甚至,「還有許多人相信他沒死,他會回來」。

導演很賤地以此詢問正把玩著盧蒙巴牙齒的Geraad Soete。

「是呀,如果他回來,那會是少了兩顆牙的盧蒙巴。」Geraad Soete大笑著說。

在經歷過911事件之後的美國人,如果看到這部紀錄片,不知道笑不笑得出來?看完這部片,我一個人獨自在公館喝了一下午的黑咖啡。


註:導演Raoul Peck曾於1992拍過一部Lunumba的紀錄片,甚至還曾於去年2000年拍了一部由Eriq Ebouaney主演的同名劇情片。但與本文所談的紀錄片不同,因未看過Raoul Peck此二片故無法比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