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碩儀的兩部紀錄片一樣,湯湘竹的「山有多高」,同樣也是延續他的前作「海有多深」。在湯湘竹計劃拍攝的原鄉三部曲﹝「海有多深」、「山有多高」以及尚未完成的「路有多長」﹞中,「海有多深」可說是個楔子,其拍攝紀錄的對象是一位蘭嶼朗島部落的原住民馬目諾,他少小離家來到台灣本島,為了生存還曾經加入幫派,在人生歷經風雨摧折後回到故鄉蘭嶼;中年的馬目諾因酗酒中風,身體飽經摧殘的他卻仍堅持自己蓋房子,整部片就是紀錄馬目諾這項自我實現行動的過程,而湯湘竹也毫不掩飾地將他自己的原鄉心情給投射進來,那絕不僅止於呈現蘭嶼的山海對人心所具有的解放動能,更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真誠對話。縱然在攝影剪輯等技術層次上,錄音師出身的湯湘竹在此片中幾乎無技巧甚至粗糙的影像呈現,受到最大的批評,但他那種單純紀錄生命的真誠﹝甚至可以稚嫩來形容﹞,卻使得曾經與他短暫共事過的我對其接下來的作品「山有多高」及「路有多長」產生相當的期望。

「海有多深」的最後,馬目諾的房子終於蓋成了,兩度中風的他居然一到水裡就靈活得像條魚!當鏡頭轉向浪花終日拍打著的蘭嶼海岸時,湯湘竹剪進了一個他自己還未出世的孩子的超音波畫面,以母親子宮暗喻原鄉的企圖呼之欲出,也與片名巧妙結合,這個收尾堪稱動人;而在剪接「海有多深」的同時,小湯年邁的父親竟也中風了……



接著「海有多深」的結尾,在蘭嶼拍攝時便曾跟著馬目諾下水潛泳的小湯,顯然因為對照自己的生命成長經驗而產生某種感悟,於是他繼續深入探索自己的生命起源,拍出了「山有多高」。

對身為外省後代的小湯而言,他父親的原鄉在大陸湖南,而他自己則是在新竹尖石鄉出生﹝此所以小湯取名為湘竹﹞。「山有多高」便是以交叉剪接的方式同時紀錄小湯隨父親返回湖南老家以及尖石鄉的過程。過去數十年來,父親的原鄉卻是小湯的他鄉,而小湯自己的原鄉也一直是父親的他鄉,這個幾乎是台灣外省族群所共同擁有的兩代之間的原鄉矛盾,在片中一開始就有令人驚異地呈現:剛到湖南時小湯緊盯著前車車牌上的湘字感到既陌生又親切──這個湘字跟了他35年,小湯卻有如第一次見到一般!

然而這樣素樸而直接的反應卻在接下來的返鄉尋根過程中消失了,但那並不是因為導演無意識地觀點消失,反而是因為他對拍攝對象及行動的全面涉入而使得觀點消失。從湖南家鄉的破落黃土到新竹尖石的深林高山,對小湯的父親來說都是一項沉重的體力負擔,而不論是上墳祭祖或是尋親訪友,身為人子的小湯都不得不隨侍在側,在拍攝者幾乎亦成為拍攝對象的狀況下,自然難以照顧到鏡頭及畫面。



小湯處理這種拍攝狀況的方式反映出來的是:他與父親之間的原鄉矛盾已完全被統攝在血緣親族倫理甚至道德傳統之下,對比「山有多高」的片名隱喻,除了親恩浩蕩的感嘆之外,恐怕難有其他。此所以小湯要剪進許多自己的孩子從出世、成長到開始牙牙學語的畫面,讓自己三代同時呈現,不但暗示生命承繼延續的意義,同時也開展出他第三部紀錄片「路有多長」的焦點議題;雖然前作的種種缺失此片仍然未見改善,但或許該等到湯湘竹的原鄉三部曲完成,才適合對其整體成績做出適切的評斷。

本屆純16影展在紀錄片部分有此成績,已可說對得起觀眾,至於劇情片的部分,我選看的是鄭文堂的「風中的小米田」與林書宇的「跳傘小孩」。

我曾在一篇評析鄭文堂35厘米劇情片「夢幻部落」的文章「無愛的國度」中,論及當前台灣原住民所面臨嚴重且迫切的危機之一乃是「土地流失所帶動的文化流失;生活資源的流失連帶使得從生存技藝到記憶及想像的流失等問題」。鄭文堂在「夢幻部落」之後拍的16厘米短片「風中的小米田」,便是延續這個主題所做的更進一步的呈現:山上部落的小學裡,美麗的女老師出了家庭作業,要同學們各自找出一種能表現什麼是小米的方式,於是有人翻書,有人上網,有人買來真正的小米──卻是進口的!只有八度和伊萬認真地出發去尋找那風中的小米田……

就像蔡明亮的短片「天橋不見了」接在「你那邊幾點」之後,既有畫龍點睛又收餘韻無窮之效;鄭文堂的短片「風中的小米田」之於「夢幻部落」的性質及意義也極其類似,有如驚嘆號那一豎之下的完美黑點。

比較特別的是林書宇的「跳傘小孩」,特別是在看完湯湘竹的紀錄片之後。

就像之前提到「海有多深」裡的馬目諾,從某種社經結構層面來看,他從蘭嶼到台灣而後加入幫派幾乎可說是一種必然;而「跳傘小孩」裡的強納森從台灣跳機到美國,其加入當地華人幫派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負責跑腿運毒的強納森,同時也是幫中大姊大安妮的秘密愛人,但另一方面,他也和差不多同年齡的ABC女孩麗莎發生戀情。當麗莎表明即將隨父母回台灣時,這個消息開啟了強納森的原鄉記憶,他開始回想他跳機到美國來和麗莎在一起時的種種甜蜜或爭執;另一方面,只會說英語的麗莎即將去到她幾乎完全陌生的父母的﹝同時也是強納森的﹞故鄉,她也開始回想起在美國和強納森在一起的過往生活,雖然兩人慣常使用的語言有極大隔閡,導致兩人對回憶內容的理解截然不同,但這個發生在兩個戀人之間的原鄉矛盾,卻構成本片最具張力的動人因素。

以華人移民為題材的影片向來不多,且多是香港導演作品,早有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非法移民」、「流氓大亨」﹝秋天的童話﹞、「衣錦還鄉」﹝八兩金﹞,以及羅卓瑤的「愛在他鄉的季節」,80年代以來一直佔據著這類型影片的主流位置。出身台灣的林書宇這部「跳傘小孩」,可說是為台灣電影創新題材的實驗性作品。

另外兩部動畫短片:楊崇法導演,結合真人及特效的短片「異常訊號」,這種以特效技術為主的實驗電影向來非台灣電影所長,加上有個塚本晉也障礙在前,這種特效實驗經常落得吃力不討好的結局;林純華導演的黏土動畫「給母親」,則平實地呈現了一個女人的一生,加上手法成熟,反而能予人較深刻的共鳴。

第三屆純16影展將於5月30號落幕,果如之前所言,由於SARS的衝擊,未來日場的場次已經被迫取消,這些值得觀賞的影片能再被看到的機會實在不多,希望這篇漏夜趕寫的簡要評介至少能為其中幾部影片留下文字紀錄,如果能引起部分讀者前往觀賞的興趣,那就更令人欣喜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