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奔騰年代」的投資標的

「當一群聲譽隆盛的人一起犯錯時,最忌有某一個獨特的人一直都是對的。」──加爾布列斯,「不確定的年代」

由蓋瑞羅斯導演的「奔騰年代」﹝Seabiscuit﹞可說是一部關於投資的倫理學。

從劇情上看,「奔騰年代」是一部簡單感人的傳記電影,故事的主人翁係30年代美國汽車大亨、別克汽車的創始人查理斯霍華﹝傑夫布里吉飾演﹞,他從輪圈條輻的製造起家,由於手工的技術及品管不良常常需要重修校正,查理斯霍華窮於應付之際,也看出製程前端的問題不料卻遭到上級的冷嘲熱諷,於是他忿而自行創業,開始賣起了腳踏車;然而1913年亨利福特的生產線將亞當斯密提出的分工﹝Division of Labor﹞理念實踐成功,使美國汽車業開始進入大量生產的「福特主義」時代,腳踏車生意因此不佳,查理斯霍華這才看清楚市場,終於創出了別克汽車。誰知好景不出十年,就遇上了1929年開始長達十年的美國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

雖然電影只用了幾禎黑白歷史照片概略地描述了這個時期的歷史背景,但既然全片與金融投資有關,又是歷史人物傳記電影,從經濟史的角度來理解,倒也增添不少樂趣。

拜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邱吉爾為了重振大英帝國榮光而以國家力量干預匯兌之賜,美國成為最大獲利贏家。首先,英鎊既然升值,為了提升英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邱吉爾只好壓低工資降低成本,卻又造成失業率大增,結果鬧出1926年英國的全國性大罷工﹝Great Strike﹞;當時還是財政部長的邱吉爾闖下這項經濟史上有名的大禍,氣得經濟學家凱因斯出書痛罵「怎麼幹出這種蠢事?」;另一方面,美國的生產能量正好填補了歐洲買家的低價需求,接收了本來該是英國的訂單;正當美國資本家歡天喜地地迎接經濟高成長時,英國資本家受不了了,1927年英格蘭銀行總裁與數位英法銀行家連袂前往紐約,要求美國降低聯邦儲備金的利率並擴大貸款,讓英國的銀根寬鬆一些,美國人舉手之勞仗義疏財的結果居然造成了1927到1929年間的股市大漲,因為寬鬆的銀根全部流到股票市場去了。

最熱中股市的就屬投資信託公司了,這種公司專為投資其他公司而成立,而其他公司又轉而投資其他別的公司,一層一層投資下去,投資層面深不可測;如果最深一層的公司獲利穩定,這種投資結構還能維持下去,一旦利潤沒有了,每一層公司因投資而發行的股票一夕之間可以變得一文不值,更重要的是,這些變化事前幾乎無法預測。

1927年美國股市開始飆漲,1928年第30任總統柯立芝卸任下台前發表「這正是幸福美好時代」演說:「達成此一史無前例的人類生活幸福的最高境界,應是出於美國人民的高尚純潔情操。」絲毫沒看見股市瀰漫的投機色彩,聯邦準備制度的創始人保羅華柏格出言警告,居然被駁斥為「阻礙美國經濟成長的道路」﹝唱衰美國?﹞!

此後股市繼續飆漲,支持飆漲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來自汽車製造業那令人讚嘆的裝配線。但是商品市場畢竟不同於資本市場,一旦市場飽和成長趨緩減少了利潤,這些投資只有等著看跌,1929年10月的股市大崩盤其前兆也來自汽車業的銷售萎縮。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大概是此後至少20年內,美國人除了7月4日國慶之外記得最清楚的日子,電影中正好有一張照片顯示出這天的華爾街,街頭擠滿人群,人人懷抱著不可扼抑莫可名狀的恐懼──自己快要完蛋了,有人甚至懷疑資本主義要垮台了!導演以查理斯霍華的旁白道出了這天著名的烏龍事件:一個工人在華爾街一幢高樓上工作,大家以為他要跳下來,結果他終究沒跳。

除了華柏格以外,有個名叫約瑟夫甘迺迪的股票炒手敏銳地在大崩盤前踩下了煞車,前3年的大漲使他的財富迅速累積,日後發展成為美國政壇中赫赫有名的甘迺迪家族,他的兒子約翰甘迺迪並在60年代成為美國總統,不幸也是遭到暗殺最多的政治家族。另外一個因大崩盤而致富的則是凱因斯,他和老甘迺迪完全相反,等於是一個作空一個作多,在股市跌到谷底之後才開始進場,等到日後羅斯福一連串的新政改革措施轉變了美國的經濟體質,景氣慢慢復甦,凱因斯也由此致富;英國邱吉爾政府對凱因斯非常感冒,其原因正如加爾布列斯所說:「當一群聲譽隆盛的人一起犯錯時,最忌有某一個獨特的人一直都是對的。」。

查理斯霍華當然沒有上述這三位洞察機先的能力,他不但財產跟著縮水,更在此時遭遇喪子之痛,他的妻子不久也離他而去;人生落到谷底的查理斯霍華生活失去重心,於是在朋友的邀約下,接觸到賽馬這門玩意兒,同時他在賽馬場中認識了後來的第二任妻子馬希拉霍華﹝伊莉莎白班克斯飾演﹞,既然產業尚未復甦,股市又令人裹足不前,夫婦兩人開始動腦筋把錢投資在賽馬上。

人類在經濟活動上的投資有很多種類型,而「奔騰年代」中的賽馬可歸於現代金融產業中所謂的「創業投資」﹝簡稱創投Venture Capital﹞。乍看之下這種財金專業似乎只有股市大亨或理財專家才能搞懂如何運作,但究其原意不過就是有錢的人出錢,讓有能力的人有機會創業,兩造雙方非但必須對此業種同感興趣,風險及獲利也必由雙方同時分攤,因此投資者最需要的就是眼光,創業者必須具有才能,敢於冒險的勇氣則為兩造共同具備的特質,前者必須負擔資本損失的風險,後者則必須擔負起創業失敗的代價。

這種創投的概念可以遠溯自15世紀西歐大航海的時代,甚至要早於資本主義的興起,哥倫布就是因為獲得西班牙王后的資助,才能冒險橫越大西洋發現美洲新大陸,西方從此走出中世紀的黑暗,並在接下來幾個世紀的海上霸權爭奪中逐步開啟了近代西方的工業文明,這大概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創投。有這種前例,難怪1824年英格蘭銀行敢於貸款給一家計畫「使紅海乾涸,以尋回在猶太人橫渡以後被埃及人放棄的寶藏」的公司;而近年「Dot Com公司」的泡沫化說來也不算新鮮。

查理斯霍華先是找上了愛馬成癡的馴馬師湯姆史密斯﹝克里斯庫柏飾演﹞,這位馴馬師出身於牛仔的故鄉加拿大亞伯達省,他前半段的人生幾乎就是在牧場上與馬為伍或在荒野中流浪,熟知馬性。作為投資者的查理斯霍華不先找馬而先找人,當他發現眾多馴馬師中只有湯姆史密斯習慣睡在野外,於是半夜親往交談,就這樣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湯姆史密斯相中一匹擁有純良冠軍血統的矮小賽馬海餅乾﹝Seabiscuit﹞,牠跟湯姆史密斯一樣有著古怪的死脾氣,不懂牠的騎師根本就別想騎出什麼好成績來,於是湯姆史密斯除了相馬還得相人,托比麥奎爾飾演的騎師普拉德,歷經滄桑折磨至此終於闖出一片天。

普拉德從小就愛騎馬,他的父母在大恐慌的年代不得已把他寄養在一個馬場主人家,從此音訊全無,他父親央求馬場主人收留他的原因跟電影「舞動人生」﹝Billy Elliot﹞一模一樣:「萬一他是個天才?」;不幸馬場後來倒閉,他只好四處流浪漂泊,靠著青春精力在社會底層找活幹,多半幫人養馬,有機會就參賽,但他身材較高,騎到好馬的機會很少,沒法子時甚至去打地下拳賽,身心都吃盡了苦頭。湯姆史密斯發現他的時候他正被一群青少年圍著打,但他那就是不服輸的性格被湯姆史密斯看在眼裡,覺得他與海餅乾氣味相投,就這樣所有要素齊備,諸般需求一一到位,查理斯霍華的投資可說成了一半,接下來就看這團隊的表現了。

然而說是查理斯霍華的投資,其實又何嘗不是湯姆史密斯的投資?普拉德與海餅乾一人一馬卻同樣桀傲難馴,查理斯霍華和湯姆史密斯的投資到底要靠什麼來保障呢?

一開始查理斯霍華的確是抱著投資的心態,當他看到矮小的海餅乾扯開亂蹄毫無章法地瞎跑﹝這大概是全片最具娛樂效果的一幕﹞,信心全失只好和妻子自我安慰說:「還好在這上面沒花太多錢」。等到海餅乾跑出一點像樣的成績時,又輪到普拉德爆出問題叢叢,湯姆史密斯一度死心,但是查理斯霍華以湯姆史密斯自己說過的話來激勵他:「你不能因為他摔過一次就否定他的一生。」至此這個投資已經超越金錢的層次,而連帶地投入了難以計算的情感價值進去,因之當最後跛足的普拉德仍然堅持上場時,他的投資者查理斯霍華與湯姆史密斯已經不知道該以何種理由來保護自己的投資了。

這個關於投資的兩難心境正體現了30年代美國掙脫泡沫經濟向上奮發的精神,並且非有一種勇往直前捨我其誰的拼勁不足以創造神話,其中歌誦羅斯福新政的意味不言可喻。

普拉德與查理斯霍華、湯姆史密斯的故事,拿來與「舞動人生」中比利艾略特及其父親、老師的關係相比,可以說大致類似,如果其中有所差別,就在於前者勵志的份量過重,而缺少後者所具有的左派性格﹝即使「舞動人生」並不好稱為左派電影﹞,當中所有的階級矛盾也都輕易地被調和在人性與情感之中而變得模糊,不過這也不必強求,誰叫它是好萊塢出品的美國片呢?

﹝本文刊於2003年11月號張老師月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