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道德 ● 686

2001年911事件爆發,不僅對世界局勢立刻產生影響,連帶地對美國電影也產生了影響:在911之後,任何以美國本土或與美國相關的國際政治為題材的電影都不可能沒有911的解讀空間;但在許多直接或間接碰觸911事件的電影中,我非常訝異史派克‧李竟能在911事件第2年就拍出「25小時」這樣的傑作,甚至還在克林伊斯威特「神秘河流」之前,雖然因為片中艾德華諾頓對著美國大堆髒話噴口而出肯定入圍不了奧斯卡,卻絲毫不讓得到兩座小金人的後者掠美,我私心認為「25小時」是當年度最傑出的美國電影。

如果用電影來檢視一下這段歷史﹝當然,電影不能替代歷史!﹞,其實可以發現自「蓋世奇才」以後,美國對於中東、阿富汗及其週邊區域的政治軍事干涉在電影文本上頗為完整:「蓋世奇才」從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查理‧威爾遜這位美國國會議員前往中東諸國「喬」政治開始,卻在後來發現蘇聯out美國in的結果已有泥淖深陷的預感;接著「茉莉人生」述及兩伊戰爭爆發,伊朗和伊拉克打得起勁卻都是美國提供的武器﹝試問兩伊人民是什麼感受?﹞;美國藉阿富汗牽制蘇聯,又介入兩伊戰爭讓伊朗伊拉克彼此牽制,但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以及伊朗革命領袖何梅尼死亡使得伊拉克的海珊蠢蠢欲動,1990年先入侵科威特導致波灣戰爭,沙烏地阿拉伯一陣驚惶,於是賓拉登提議由他的聖戰士來協防沙烏地阿拉伯,不料沙烏地紹德王室政權卻選擇讓美軍進駐,這便造就了電影「反恐戰場」的故事背景。

沙烏地阿拉伯親美國捨賓拉登的結果,使賓拉登將「基地」移往蘇丹,不料1992年西非國家索馬利亞爆發內戰,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進駐,美軍竟也以參與聯合國這項行動的名義進駐,導致賓拉登認為美軍「入侵」索馬利亞其背後的砲口乃是指向蘇丹,於是派遣大批聖戰士進入索馬利亞,殘酷殺害了18名美國海軍陸戰隊,迫使柯林頓撤軍,同時讓雷德利史考特因此拍出了一部傑出的戰爭電影「黑鷹計劃」。

從索馬利亞事件之後,賓拉登方面形成一個認知:「美國是一個道德上腐化的強權,這樣的強權欠缺克服逆境、持續奮戰到底所需的道德力量和堅決意志。」﹝見張錫模教授著《全球反恐戰爭》,東觀出版社﹞只要遭受慘痛打擊就可以讓他們退縮,這便形成賓拉登式恐怖主義的認知基礎,而在此後將近10年的大小恐怖行動的演練後,2001年終於發生了911!

「25小時」並不是一部在國際政治或歷史上反省美國所做所為的電影,但它卻是一次內向性的道德底限的探索──以一種與「神秘河流」相反的姿態!片中除艾德華諾頓的那場經典罵戲之外,後來在「冷血告白」飾演已故作家卡波提的菲利浦西摩霍夫曼在此片中早有搶眼演出;2個多小時的片長絲毫不覺沉悶冗雜,這是史派克‧李近年最好的佳作,也是艾德華諾頓此後再也表現不出的好成績,尤其在911周年過後來欣賞討論這部電影,應該是別具意義!



時間:9月12(五)PM8:00~11:00
放映影片:「25小時」﹝25th Hour﹞
導演:史派克‧李﹝Spike Lee﹞
語言:英語/中文字幕
影片規格:2003/美國/Color/135min

注意事項:
1. 觀賞影片時書店須停止營業,故酌收場地費250元/人,映後隨興座談
2. 限座20名,河友請於文後留言報名,非河友請以電話報名:2625-2459
3. 當天書店營業至7點
4. 河友享8折優待
5. 本片為限制級,限18歲以上觀眾報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