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jpg

 

海耶克名言:「通往地獄的路是由善意鋪成的。」或許這就是《毀滅效應》(Good)片名原文所揭示的。

 

納粹德國初期,由維果莫特森飾演的文學教授約翰哈德所寫的一本小說為希特勒所欣賞讚許,這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卻也是他踏進地獄的開始。

 

從此約翰就不時產生眾人合唱或音樂演奏的幻聽,但他卻也開始對週遭真實的殘暴與不義視而不見:他看不見猶太裔好友所受到的不平待遇與慘況,他也聽不見老母(透過失心瘋似的嚎叫)與髮妻(透過不斷彈奏鋼琴)的求助,這些在他美好世界的圖像中都是醜惡的、不應該存在的,於是他選擇離棄,把她們推遠離自己的美好世界。

 

第一次幻聽是女學生向他索愛,他在當時一片混亂的生活中突然感到「充滿活力」;第二次幻聽是他的小說被戈培爾指定拍成電影,影片殺青之時,戈培爾來與他握手致意。前者是他體驗到純種亞利安女性的胴體之美,而他身著原本避之唯恐不及的黨衛軍制服,竟能讓女學生崇拜到當場跪下為他口交;後者則是納粹烏托邦的假象透過他而完成,而他還以為可以引導納粹往「好的方向」走!他沒有想到自己已經從拒斥納粹,一步步轉變成可容忍、不討厭,然後可以和平共處,有時亦不妨從中取利,到最後幾乎認同!

 

因此最終他在集中營目睹猶太人被囚禁虐殺的慘況時,卻出現荒謬而真實的猶太囚犯演奏場面,當他發現這回不再是幻聽之時,不禁淚流滿面──他已完全置身地獄,而他亦參與打造!這也是他面對納粹的真實醜惡,心中的烏托邦幻象破滅之時。

 

誠如海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中所說:「在我們竭盡全力根據崇高的理想締造未來時,實際上我們卻不知不覺地創造出與我們一直為之奮鬥的目標截然相反的結果,人們還想像得出比這更大的悲劇嗎?」

 

※本文刊於2009年10-12月號第141期電影欣賞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