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Eclipse1.jpg 

 

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是道德的理想性往往要求人做到完美,一旦在人心軟弱之處守不住,敗德的指控壓力大到可能會毀掉一個人。而這些人心軟弱之處,正如子貢所言「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也就是「蝕」。

 

愛爾蘭知名劇作家康納麥佛森導演的電影《蝕》(The Eclipse)便使用了這樣一種簡明的隱喻,效果卻出奇地佳。

 

愛爾蘭濱海某處小鎮(某些場景竟有澎湖的感覺)正舉辦國際型文學獎,整個小鎮擠進大批外來人潮,曾在《辣嬤寫真》(Calendar Girl)中飾演海倫米蘭的體貼老公的Ciaran Hinds這回飾演文學獎的義工麥可,負責接送作家來賓往返會場、住宿點或車站,在這次文學獎中他認識了艾登昆飾演的暢銷作家尼可拉斯,以及尼可拉斯的外遇對象──由Iben Hjejle飾演的恐怖小說作家莉娜──她新出的小說書名正是《蝕》。

 

原本這種三角關係算是常見的編劇模式,但是導演卻有不落俗套的呈現:他讓中年喪妻的麥可不斷撞鬼!在初識莉娜之後,他開始產生浪漫綺想,但另方面他又有老邁岳父以及一對兒女要照顧,而每當氣氛轉向曖昧地甜蜜,或者忙不過來顧此失彼,又或者三人關係糾結成一團混亂時,麥可就會撞鬼,甚至是未來之鬼,因為成鬼之人可還活著!

 

TheEclipse2.jpg 

 

這些設計的作用愈到後來愈清楚,正是由於麥可要維持這樣一個好先生、好女婿、好父親所承受的社會道德壓力過大(人際關係緊密的小鎮可能更加折煞人),每當他可能出軌或逾矩之時,他的道德形象的完整性便產生蝕象;與其說是撞鬼,不如說是撒旦的警告,或是自我的「良知」產生幻覺;如此用意當然不同於《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那種企圖以驚嚇中產階級的方式「教育」其關於社會道德的正當性,反而是促使觀眾省思社會道德與個人的關係,尤其當麥可連在戶外吸菸也會撞鬼時(吸菸者想必心有戚戚焉),本片所有質疑這類以道德之名箝制人性的力量全都迸發出來,被嚇得愈重,反彈回去質疑的力道也就愈重。

 

這一切都因為撞鬼的場面手法相當駭人,即使導演事前已經或多或少以音樂或運鏡暗示,但沒有用,你仍然會被嚇得半死!這種撞鬼恰正適用莉娜在文學獎會場朗讀她書中的一段話(大意):撞鬼時人的大腦會分裂成兩半,一半是理性的,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另一半則是在尖叫這是真的!而在此同時你已經變得不是原來的你了,只是你自己可能還不知道。

 

導演正是如此分別處理觀眾的大腦兩半,恰似日月發生缺蝕時有明亮面亦有陰暗面:前一刻無鬼時你還沉浸在麥可與莉娜與尼可拉斯的三角愛情喜劇中,待鬼一出現氣氛情調瞬間丕變,觀眾彷彿與麥可同遭電擊,如此觀眾幾乎可百分之百理解麥可的現實處境與內心幽微,此一處理已然超越過往同類型的西洋鬼片;更有甚者,當麥可最後一次撞鬼,導演卻刻意營造出充滿溫情的氛圍,安撫每一顆受到驚嚇的心靈,也為此片畫下一個感人句點。

 

最特別的是導演在片中大量採用逆光反跳的攝影,一方面自是要加強電影的寫實調性,另方面亦充分呼應片名,不玩特效,不搞血腥,形式與內容極為貼合,比起山姆雷米導演的《地獄魔咒》(Drag Me to Hell)還要精彩百倍,雖然格局較小,仍為近年來最具震撼力道的(西洋)鬼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