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doll3.jpg 

 

《空氣人形》(Air Doll, 是枝裕和, 2009)

 

人是工具還是目的?若是工具,每個人為別人做牛做馬賣身為奴,與空氣人形有什麼差別?若是目的,則只要有「心」,就算是空氣人形也可以是一個真正的人。

 

這是個存在主義的典型命題,只是包裝成後現代日本的都市寓言,導演是枝裕和以極為純熟自信的緩慢步調,為「成人玩具」變成真人的悲劇一點一點地增加味道,而其實它反映出的乃是人自身的悲劇。

 

此片主題與《銀翼殺手》(Blade Runner)、《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玩具總動員》(Toy Story)乃至《瓦力》(Wall-E)均有類似之處,透過幾段情節的有機組合,是枝裕和將裴斗娜所飾演的空氣人形(被主人喚作「小望」)當成一個媒介物,透過她來呈現整個社會體系中處於被排擠邊緣的人們:作為主人的中年單身男子在工作的餐廳被主管羞辱(隨時可被更年輕的人取代),在公園獨坐打發時間的獨居老人(已被親人與社會遺棄?),以及汲汲營營尋找保養妙方的中年OL(若因年紀與外貌而被公司遺棄怎麼辦?)等等。

 

這些人或多或少都從小望的身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慰藉或關心,而從這些人身上回過來看,即使身體外貌都不會因時間改變的小望也有被棄的一天──變的原來是人「心」!

 

當小望從錄影帶店男店員身上獲得愛卻無能給予同等的愛,又從製造者處發現自己並非獨一無二的本來面目後,她便遺棄了自己!

 

是枝裕和過往的電影均有此一相類情結:從被奧姆真理教徒遺棄的親友之內心世界的《這麼遠,那麼近》(Distance),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Nobody Knows)被父母一再遺棄的少年兒童,到《花之武者》(Hana)裡被君主遺棄的浪人,連《橫山家之味》(Still Walking)的父子之間也都隱藏有這種被棄情結,這在日本社會中顯然是個重要議題,否則也拍不出《楢山節考》(Ballad of Narayama)這等經典來!

 

airdoll1.jpg 

 

※本文刊於2010年1-3月號第142期電影欣賞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