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p-in-the-air-3.jpg

 

《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Jason Reitman,2009)

 

兩個人生觀或立場相左的人被迫綁在一起共同行事,過程中彼此影響、對話、爭執、交鋒,引發各自反思,最後甚至互相交換或改變價值觀,結局卻是有喜有悲。這樣的故事結構說來並不特別,前不久成龍與王力宏主演的《大兵小將》就是一例;推得遠些,勞勃狄尼洛與查爾斯葛羅丁主演的《午夜狂奔》(Midnight Run)也是顯例。

 

最具有比對價值的片子要算是《大公司小老闆》(In Good Company),相形之下《型男》的劇情其實有點單薄,在後段的悲劇氣氛及節奏拿捏上也有點走調,此片之所以引發不少迴響,應是演員魅力及與現代人切身相關的議題所致。導演將人與公司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作類比,並體現在被公司解僱與被要求分手兩點,讓很多現代都會男女心有戚戚焉。

 

男主角喬治克魯尼是個企業人力資源顧問,導演將其工作簡化為代替雇主解僱員工,由於20多年的工作體驗,讓他極不願投入自己的感情與任何人發生關係,因他已不相信人(或公司)能夠與另一個人保持長久關係,甚至連既有的家庭兄妹關係都不願盡心維持,直到他遇上年輕幹練的女同事安娜坎卓克。

 

這個小女生聰明果決、勇於嘗試(導演處理上下兩代的差異時並未特別偏袒某一方),雖然在工作中她不斷直接面對被解僱者的痛苦,後來自己也遭受深重打擊(此時她才明白喬治克魯尼的價值觀),但是她仍然勇往直前,喬治克魯尼深信「不付出就不會痛苦」,但是她更明白「不付出也絕對得不到幸福」。

 

導演還在片中穿插了不少被解僱者的真實心聲,在爆發金融風暴之後,這些心聲更激發(美國本地)觀眾的強烈感受,不過在《大公司小老闆》裡新保守主義者對現代企業管理倫理的質疑,《型男》卻是自我設限,點到即止,致令全片缺乏更深層的社會視野,殊為可惜。

 

 up-in-the-air-2.jpg

 

※本文刊於2010年4-6月第143期電影欣賞雜誌

 

up-in-the-air-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