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andMax01.jpg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Adam Elliot,2009)

 

澳洲導演Adam Elliot的《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可說是自Nick Park的《酷狗寶貝》(Wallace & Gromit)系列之後又一傑出的黏土動畫電影!從英文片名以及黏土的造型風格也可發現多少有受到後者影響,不同的是Nick Park走的是奇幻喜劇風,Adam Elliot這部卻是悲喜交集的現實市民史詩。

 

不過中文譯名容易讓人誤會是浪漫愛情片,其實Mary和Max相差36歲,是個紐約孤僻老猶太與澳洲墨爾本的醜小鴨女孩互相扶持成長的傳奇故事;由於是黏土動畫,每一格畫面都經過精心設計,每一個小物件也都經過特別處理,人物角色及生命感情的鋪陳都很有說服力,比起同樣呈現一老一少共同冒險產生情誼的皮克斯賣座動畫《天外奇蹟》(Up),本片動人的力道更強!

 

Mary是1970年代出生於墨爾本的小女孩,她8歲時因緣際會寫了封信給當時44歲的Max,由此可以回推Max是戰前出生的猶太人,影片雖然沒有強調他是否因猶太人身分自小遭欺凌,但其實這點很有想像空間。

 

據說是改編自導演自身的真實經歷,導演本人就是1972年出生於墨爾本,和自己的筆友通信二十多年,且他的筆友也是無神論者及亞斯柏格症患者;由於基本架構是兩人相隔兩地,只能遠距通信,這個形式與《查令十字路84號》(84 Charing Cross Road)很像:紐約的女讀者Helene與倫敦的書店老闆Frank通信往來二十年。只是Mary和Max通信的內容並非書訊及愛書人的心情如此美好愜意,而是兩人對彼此生命及存在狀態的重新省視,透過長期的互動與理解,這才能使他們在各自的孤獨困境中產生彼此扶持的力量。

 

尤其兩人並不總是和樂友好的,隨著時間過去,成年後進入大學唸醫的Mary想改善或矯治Max的心理疾病,竟然以Max與她過去分享的點點滴滴作為亞斯柏格症的臨床病例寫成論文準備發表!這對一向以誠相待視Mary為唯一摯友的Max來說真是情何以堪,他情緒激動到嚴重發病,自此無法再與Mary通信;結果對Mary來說也形成嚴重打擊,她沒有得到Max的同意不能發表論文,於是學業無法完成,連帶也影響到日常生活,她開始自暴自棄、自責消極,幾乎到達自閉絕望的狀態,連男友也受不了而離開。然而時間是唯一的轉機,這兩位相濡以沫的忘年之友仍然沒有完全放棄彼此,Mary終於還有機會彌補自己過往因為天真無知所犯下的錯誤,同時理解到生命究為何物。

 

很難想像這部黏土動畫要耗費多麼浩大繁瑣的工程,才能將這整個過程以緊湊迫人之節奏呈現出來,語言、情感、動作、表情都要一一到位,難度不下於一般真人電影,能夠拍出這麼一部傑出的電影,導演所投注的心力與生命必不亞於劇中人。

 

MaryandMax02.jpg  

 

※本文刊於2011年1-3月第146期電影欣賞雜誌

 

MaryandMax0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