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倫  

 

「如今,除了美好的回憶,一切都過去了。」《那個時代》(Radio Days)

 

自1966年拍攝第一部電影《野貓嬉春》(What’s up, Tiger Lily?)開始,至今已整整五十年,影史名導伍迪‧艾倫(Woody Allen)幾乎每一部電影的主題都離不開命運與愛情(除了早年那幾部科幻喜劇如《傻瓜大鬧科學城》等片的成份較低之外),年復一年,週而復始,尤其自本世紀以來,可說年年有新片、歲歲有新招,部部都充滿伍迪‧艾倫一貫的喋喋不休風格(即使他本人愈來愈不再親自入鏡),既不讓人意外,卻仍能持續創造影壇話題;縱然各片成績有所起伏,平均起來可看性仍然相當高,對於一位已經高齡八十的老導演而言,還能擁有這麼豐沛的創作能量實在是有點兒不可思議。

 

看著伍迪‧艾倫不斷翻炒那些充滿機智、幽默而又神經質的對話、情節等素材時,常常覺得是一種享受,慨嘆「人生百態其實都是一樣」;但有時也會覺得厭煩:「人生百態怎麼會都一樣?」

 

所幸伍迪‧艾倫偶而也會嘗試出格,1978年他一改深受觀眾喜愛的喜劇路線,拍了部陰鬱低沉的《我心深處》(Interiors),為了向他最欽佩的電影大師柏格曼致敬,可能觀眾一時不大習慣因而毀譽參半,此後他就不再偏離喜劇風格,儘管在編劇上可能悲劇的成份更重,但他就是能以喜劇的形式呈現,讓觀眾在悲喜交織的情緒中更加體會人性的複雜與人生的荒謬。

 

那個時代  

 

1987年伍迪‧艾倫又做出一個新的嘗試──拍他自己的童年往事──《那個時代》;雖然是一部以二戰前美國紐約猶太家庭社區為背景的小品溫馨電影,但在伍迪‧艾倫的電影歷程中卻具有一定的關鍵意義:他開始懷舊(所以我們才會在片中看到那麼多的費里尼──他的另一位致敬對象)。

 

一旦在影像上開始懷舊,在敘事上他也不會再停留在個人經驗上打轉了,對種種後設或超現實手法都嫻熟於胸的伍迪‧艾倫開始偶而返舊,甚至讓他故事裡的角色去「穿越」、「懷舊」一下。

 

例如1994年《百老匯上空的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回到20年代的紐約,1999年《甜蜜與卑微》(Sweet and Lowdown)則回到30年代的芝加哥爵士樂壇,兩片除了編劇主線之外,對於「那個時代」的林林總總都有細膩而生動的呈現。

 

2011年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可以說是他近期的一次高峰,男主角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顯然替代了伍迪‧艾倫回到20年代的花都巴黎,也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親炙海明威、費茲傑羅、葛楚史妲等人的創作生命,甚至領教達利、布紐爾、畢卡索等大師成名前的藝術家脾性。

 

今年,伍迪‧艾倫的《咖啡‧愛情》(Cafe Society),又再一次帶我們回到30年代的好萊塢及二戰前的紐約,有了之前幾部片的經驗,他拍起這部片顯得更加游刃有餘:30年代的好萊塢,豪宅莊園裡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年輕的男主角傑西‧艾森柏格(Jesse Eisenberg)前去投靠舅舅,紅牌經紀人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因此結識了他公司裡迷人的秘書克莉斯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發展出一段戀情,不幸的是在這段戀情之前,史提夫‧卡爾和克莉斯汀‧史都華的一段不倫戀還在持續中。

 

咖啡愛情   

 

三角戀在伍迪‧艾倫電影中應該是屢見不鮮的情節了,即使甥舅愛上同一個女子,雖然尷尬,但也不致令人意外,然而伍迪‧艾倫在此的敘事處理上,仍然給了觀眾一個驚喜:原本以為在這段三角戀曝光之前,傑西‧艾森柏格會是三人中最早發現的人,如此他就會提早陷入一個悲劇情境之中:該選擇繼續下去,與舅舅相爭,還是退出?但伍迪‧艾倫顯然不想糾結於此;他反而讓傑西‧艾森柏格成為三人中最晚發現真相的人,而且他連選擇的機會(或權力)都沒有,直接被kick out出局。

 

後段的重點來了:伍迪‧艾倫再次回到《那個時代》的紐約,讓傑西‧艾森柏格成為一間大「夜店」(那時代將那些流連於餐廳、夜店、咖啡館的社會名流人士叫「咖啡會社」,即本片原名)的經理(老闆是他混黑幫的哥哥),發展一帆風順扶搖直上,還因此娶得美嬌娘甚至即將得子,他的生活同樣通宵達旦夜夜笙歌不下於之前的好萊塢,但只要他回到家庭聚餐的場面,就是《那個時代》裡伍迪‧艾倫自身猶太家庭的記憶碎片,傑西‧艾森柏格等於是另一個伍迪‧艾倫的替身,重現所有猶太家庭聚餐的規矩、對話等諸般細節;然後他那混黑幫的哥哥像是在重演《百老匯上空的子彈》,所有狗屁倒灶的問題都以子彈來解決;他的姊姊與姊夫則像是在重演《罪與愆》(Crimes and Misdemeanors),不斷為自己的「罪行」進行辯護或者反省。

 

由於需要重現的舊時代氛圍相當重要,伍迪‧艾倫找來了與貝托魯奇(Bertoluci)合作超過二十年的攝影師維多里歐‧史托拉洛 (Vittorio Storaro),在攝影的細節與層次感上的確有別於《那個時代》,或能印證伍迪‧艾倫所重何在。

 

故事來到最終,傑西‧艾森柏格還是得面對「命運」的安排,當舅舅與「舅媽」出現在他的夜店時,可說是全片最殘酷的一刻到了!

 

在那當下,你會忽然明白《甜蜜與卑微》裡的爵士樂手西恩潘最終砸爛他的吉他大喊:「我犯了一個大錯!」時是什麼心情。

 

回憶是如此甜蜜,但常常也最傷人,甚至愈甜蜜愈傷人!

 

與舊愛久別重逢,所有的回憶湧上心頭,然而所有的時機都已經過去,你對此毫無能力招架,也無法反抗,你只能乖乖地接受「命運」的擺佈與朝弄,你可以自我分身出去以旁觀者角度見證一切,正如伍迪‧艾倫親自擔任此片的旁白,但這麼做到頭來還是等於自己嘲弄自己。

 

不像費茲傑羅,大費周章地在蓋茲比身邊安排了尼克,讓他偶而岔出主角觀點,還能見到別項物事,結果卻是見證了整個黃金時代。

 

說到底《咖啡‧愛情》(Cafe Society)原來竟是伍迪‧艾倫版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傑西‧艾森柏格在片中名叫巴比(Bobby),或許「偉大的巴比」(The Great Bobby)更適合作為本片的片名?

 

大亨小傳  

 

※本文刊於2016年8月22日放映週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