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導1  

 

 

1. 「一」

《一一》的片名是由兩個「一」組成,楊德昌解釋說:「一一,就是開始,我們翻開字典的第一頁,就是一嘛;英文片名"A One And A Two"也是同樣的意思,在英文裡,如果大家要一起唱歌,就會數著節拍說"A One And A Two……",很像我們中文講的『一二三,唱』。」擴充的解釋很多,也有從易經來解釋的:「一」是陽爻,也就是男人,則「一一」就是陰爻,也就是女人。

 

2. 「二」

楊德昌的戲劇作品除了電影及一些動漫畫之外,還有二齣舞台劇:1992年的《如果》以及1993年的《成長季節》,均是由將參演《獨立時代》的演員們演出,楊導不無職前訓練之意圖。

 

3. 「三」

出自《一一》的經典台詞:「電影發明了以後,我們的生命延長了三倍。」

 

4. 「四」

深獲楊導信任的演員最多都演過四部楊導電影,如吳念真、徐明以及金燕玲。

 

5. 「七又四分之一」

楊德昌的電影作品總數,除了第一部《光陰的故事》第二段《指望》是短片外,其餘七部全是劇情長片,其中解嚴前有三部:《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份子》;解嚴後也有三部:《獨立時代》、《麻將》、《一一》;從製作到上映橫跨在解嚴前後的一部則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6. 「四季」

韋瓦第交響曲,楊德昌為侯孝賢《風櫃來的人》重新配樂,侯導自言這是對他音樂上的啟發。

 

7.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恐怖份子》裡,愛好攝影的富家子馬紹君拍了蹺家女王安的照片,被女友看出他心已變,開始大鬧砸毀原先二人世界裡的一切,包括相機;背景音樂就是這首英文老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安德魯海格2015年拍的電影《45年》(45 Years)在類似的情境下也選用了這首歌。

 

8. 「Telstar電星合唱團」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合唱團以此為本,主唱也叫「小貓王」,當年他把自己唱貓王的歌錄下來,把錄音帶寄給貓王,貓王回了信,還送他一個戒指;換言之電影中這段敘述的是真實情節。

 

牯嶺街  

 

9. 「柯素雲」

從電視劇《浮萍》開始與楊導結緣,然後《青梅竹馬》短短幾場戲露個臉,直到《一一》這個演員的角色意義才整個大爆發,可以看出楊導也是用生命在「經營」演員。

 

10. 「唐如醞」

台灣電影史上排名前三名的電影,若照時間順序,大概可說是這幾部:侯導《童年往事》、楊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及《一一》,這三部的共同點是:都找了唐如醞來飾演阿嬤。

 

11. 「荷索」

1974年到1981年,楊德昌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從事一份關於電腦及程式設計的工作,每天過著朝八晚五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路過一家電影院,那裡正放映著荷索導演的《天譴》,於是他就進去了。「當我從電影院裡走出來的時候,發現自己儼然成了一個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人。」楊導後來受訪時如是說。荷索對楊導的影響並不是電影的風格或影像的美學,而是「創作電影的精神」,自詡已經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楊德昌於1981年回台灣,從此開創自己的電影事業,那年楊導33歲。多年以後,楊導「創作電影的精神」則帶給魏德聖同樣的感動與啟發。

 

12. 「伍迪艾倫」

楊德昌之於台北正如伍迪艾倫之於紐約,而楊導拍《獨立時代》時的風格丕變也是由於伍迪艾倫。

 

13. 「是枝裕和」

1993年日本富士電視台NONFIX來台灣拍了一部紀錄影片《侯孝賢與楊德昌──當電影反映時間與歷史》(When the Movies Reflect the Times and History),把台灣新電影兩大導演的特質完全捕捉進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是枝裕和。

 

14. 「尾形一成」

《一一》中吳念真的日本好友及精神導師。楊導的學生姜秀瓊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飾演張震的姊姊(還曾入圍當年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日後也成為導演,近作是赴日拍攝的《寧靜咖啡館之歌》,她特別找來尾形一成這位楊導在日本的故舊軋上一角,片中還有另一位楊導的故舊永瀨正敏,後者甚至被魏德聖請來主演電影《KANO》。

 

獨立時代  

 

15. 「孔子」

《獨立時代》一角,由資深燈光師李龍禹飾演,李龍禹是孔子同鄉,濃濃的山東腔正合適,遺憾楊導與李龍禹現均已過世。

 

16. 「杜篤之」

楊德昌每部片子的聲音都是杜篤之做的,杜篤之曾在《聲色盒子》書中回憶跟楊導拍《獨立時代》的一場戲時遇到生涯中最難收音的狀況,甚至還親自繪圖解釋。

 

17. 「廖慶松」

楊導前一半的片子都是廖慶松剪輯,合作至《恐怖份子》時,廖慶松自言改楊導的鏡頭讓他很受傷,第二個鏡頭就分道揚鑣了,同一時間,廖慶松也要剪侯導的《戀戀風塵》,但當年金馬獎最佳影片是頒給《恐怖份子》。

 

18. 「陳博文」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之後,楊導的片子都是找陳博文擔任剪輯,楊導甚至贈送一台剪接機給陳博文。

 

19. 「杜可風」

楊導想找年輕的外籍攝影師杜可風來拍《海灘的一天》,在中影內部引發軒然大波,當時其實張毅已先找了杜可風要合作拍片,結果楊導放話要跟張毅單挑,後來兩人卻成為好友。

 

20. 「張艾嘉」

楊導早期重要的合作對象,在《海灘的一天》裡,楊導讓她從高中少女時期演到中年獨立婦女,張艾嘉也完全可以勝任;開場不久有段戲是她穿著北一女的綠色制服,直接與一群台大橄欖球隊的猛男肌肉棒子照面錯身而過,張毫無懼色,角色個性呼之欲出;之後她聽聞父母欲幫她安排婚事,半夜蹺家遠走,毅然決然的個性從開場已可想見,足見楊導的細膩,甚至映照出台灣新電影也是以類似的方式逐漸擺脫舊黨國體制下的文化箝制。

 

海灘的一天  

 

21. 「1905年的冬天」

余為政導演的電視劇,楊德昌回台首次參與編劇的作品,是有關弘一大師李叔同的故事,這次拍攝讓楊導認識了日後的重要製片人余為彥(余為政的弟弟)、錄音師杜篤之,以及香港導演徐克。但楊導後來追憶說他很不喜歡弘一大師。

 

22. 「浮萍」

張艾嘉製作電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時,找了楊導來拍其中一部,即是《浮萍》,因著這曾關係,日後楊導拍《海灘的一天》便找了張艾嘉來合作。

 

23. 「陰陽錯」

楊德昌1983年曾赴港與新藝城合作,為梁普智策劃拍攝的電影《陰陽錯》編劇,然本片一波三折,不僅編劇換人,女主角從張曼玉換到倪淑君,導演最後也換成林嶺東;雖然沒有闖出名堂,但楊導因此回台專心發展,首部劇情片《海灘的一天》因為張艾嘉的關係亦有來自新藝城的資金;因本片大紅的倪淑君此後不但參演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更與攝影師黃岳泰日後一起與楊導繼續合作了《獨立時代》。

 

24. 「牯嶺街」

電影已經拍到尾聲了,卻還沒有找到適合重現「牯嶺街」的場景。楊導感慨說台灣已經找不到一條街全是日本房子、沒有汽車、街道上有樹的地方,後來是在屏東,有天晚上楊導開車去吃宵夜,走錯路碰巧遇到了,也就是後來電影裡的牯嶺街。

 

25. 「香港」

楊導對香港的情結,大抵體現在張震身上,所以讓他在《麻將》裡的江湖諢名就叫「香港」,是個完全不同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四的角色;妙的是香港導演王家衛卻看中張震的台灣味,把他對台灣的情結投射在張震身上,於是有了《春光乍洩》。

 

26. 「遼寧街夜市」

在《麻將》的結尾,英國人馬可仕開車載著法國女孩馬特拉來到遼寧街夜市,但是經歷過綁架驚魂的馬特拉已經完全認清人世間的紛紛擾擾及爾虞我詐,於是在此時甩掉了她原本從法國一路追來要尋找的愛人馬可仕。無獨有偶,王家衛的《春光乍洩》卻是讓梁朝偉甩掉張國榮,離開傷心異鄉阿根廷來到台北的遼寧街夜市,那是片中梁朝偉在阿根廷遇上獨自闖蕩的台灣人張震的家,王家衛讓梁朝偉藉此感受一下「回家」的滋味,同時隱喻了香港人的無根漂流的心緒。《麻將》與《春光乍洩》都是於1996年拍攝,但楊德昌和王家衛鏡頭下的台北明顯截然不同。

 

27. 「台北市濟南路二段69號」

楊德昌故居、台灣新電影夢工廠、「國片反動大本營」。80年代重要電影人如侯孝賢、張毅、吳念真、柯一正等人常來此間與楊德昌聚會,聊各種電影想法;1987年詹宏志起草的〈台灣電影宣言〉亦於此間發表,此事被法國《電影筆記》編輯在策劃「電影百年」的專題時評定為當年世界電影史上的代表事件。

 

28. 「德語」

《海灘的一天》裡,胡因夢飾演的鋼琴家蔚青赴歐留奧,所以片中開口與外國助理講德語,成為台灣新電影中的創舉,國片寫實性的價值也因此獲得推升。

 

楊導2   

 

29. 「CC」

標準收藏公司(The Criterion Collection),簡稱CC,專門製作發行重要且傑出的經典電影影碟,楊導的《一一》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都已獲得CC重新修復製作藍光及DVD,可惜只在北美發行。

 

30. 「萬曆十五年」

楊導在拍攝《獨立時代》的同時,黃仁宇的這本《萬曆十五年》也正好出版,引發書市出現一股黃仁宇熱潮,楊導也推介這本書作為工作同仁必讀的經典。黃仁宇藉年鑑史學的方法提出所謂「大歷史」的觀點,此與楊導有某種「不謀而合」的默契,而《一一》即可說是楊導眼中的「台灣大歷史」,或可名之為「民國八十九年」。

 

31. 「外省人」

外省人其實還可以細分很多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當時1960年的高中學生已經15、16歲,表示他們全都是二戰時或二戰後在中國大陸出生,1949年之後才來台灣的外省人,基本上就是楊導這一代人,而在台灣出生的外省第二代則只出現在《獨立時代》、《麻將》及《一一》裡。

 

32. 「本省人」

《一一》在楊德昌電影裡並不是唯一一部以本省人(吳念真)為主角的電影,《青梅竹馬》也是,只不過男主角侯孝賢其實是外省客家人,女主角蔡琴也是以外省人飾演本省人家的女兒;這是從《海灘的一天》張艾嘉開始的。

 

33. 「客家人」

不只侯孝賢是外省客家人,楊德昌也是,台灣新電影兩大導演都是廣東梅縣客家人,兩人甚至還同年(1947)。

 

青梅竹馬  

 

34. 「冬冬的假期」

楊導《青梅竹馬》找侯孝賢當男主角,還差點奪得金馬獎,侯導《冬冬的假期》則找了楊導客串一角,可見侯導比楊導會演戲。

 

35. 「餐桌」

楊德昌電影裡的餐桌戲一直都是性別或世代間權力衝撞的重要場域。

 

36. 「賴聲川家的燈」

賴家有一盞燈,連續出現在《青梅竹馬》、《恐怖份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部片中,倘若我們有個台灣電影博物館,主事者應該立即聯繫賴聲川將此盞燈收為館藏。

 

37. 「字幕卡」

《獨立時代》最特別之處,在楊導其他電影中都未出現過。楊導說字幕卡不完全是「章回」的意義,使用字幕卡可以拉開一些想像空間,因為「這戲太寫實的話,反而會失掉它真正的寫實性。」楊導如是說。

 

38. 「家庭」

可以用「台北故事」概括楊德昌的所有電影,用「家庭電影」也可以,更進一步說,楊導每部片子裡的家庭不是殘缺破碎,就是遭遇崩解的危機。余為彥說在楊導家的黑板上曾寫過一部電影叫《甜蜜的家庭》,回想起來就是後來的《一一》。

 

指望  

 

39. 「Zoom」

楊德昌不說,沒有人會知道《海灘的一天》這部片幾乎沒有用Zoom,事實上,只有一個鏡頭用了Zoom,而且觀眾根本看不出來。

 

40. 「交叉剪接」

以《一一》為例:吳念真與老情人柯素雲遠赴日本「重溫舊夢」的同時,他的女兒婷婷也與男友胖子面臨是否「更進一步」交往的抉擇,這兩段情節的交叉剪接具有相當豐富的解讀意義,甚至可以說下一代正在「複製」上一代的故事,走著上一代走過的路……。

 

41. 「反跳」

《青梅竹馬》裡,蔡琴與柯一正的公司遭大財團收購,對方派出經理人團進駐,蔡琴躲到柯一正辦公室裡問經理是誰?柯一正回答:「那個戴眼鏡的。」鏡頭反跳,經理人團的四個人都戴眼鏡。如此爆笑之餘卻立顯悲哀的是:即使四個人都戴眼鏡,我們依然能看出經理是誰,也就是說:辨認誰是最高權力者已成為我們社會生存的本能之一,內化到骨子裡了!

 

42. 「三角褲」

出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順口溜:

「三角褲,省錢又省布,破了還可以當抹布。」

「帶回家送給你老母。」

 

43. 「火車」

印象中最會拍火車這種交通工具的應該是侯導,但楊導也拍過,《海灘的一天》只是拍台北車站,《一一》則是拍吳念真與柯素雲從東京到熱海,雖是在日本,但楊導坦言他小時候的台北就是日本。

 

44. 「屍體」

楊德昌的七部長片裡只有《獨立時代》沒有人死於非命,但仍有作家鴻鴻差點自殺後又撞車(非被車撞)、鯤鵬大師Birdy差點被Larry砍死的喜劇化情節。

 

恐怖份子  

 

45. 「後設電影」

《恐怖份子》裡愛好攝影的富家子馬紹君看完繆騫人寫的〈婚姻實錄〉後說:「太恐怖了,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清楚這是怎麼回事!」,你如果也信了,就跟李立群一樣了。《恐怖份子》可說是台灣第一部也是最傑出的後設電影。

 

46. 「計算」

楊德昌電影裡幾乎每個角色都在計算或者被計算,所以既痛苦又疏離,解脫之道不外拒絕計算,《一一》之所以令人感覺溫暖,正是因為放棄了計算,難怪張艾嘉說楊德昌最討厭人家說他計算。

 

47. 「台北故事」

雖然只有《青梅竹馬》的英文片名叫《台北故事》(Taipei Story),但事實上楊德昌的所有電影都是台北故事。《青梅竹馬》是確立了楊導的拍電影的原則:時間一定是現代,地點一定在台北,這樣就沒有服裝場景的困難,但也就註定了非是台北故事不可。唯一稍有打破第一原則的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它是90年代拍60年代的台北故事。而就算《一一》有幾場戲拉到日本東京去拍,對楊導而言,那其實是「回到過去的台北」。交大外文系教授林建國在〈楊德昌一0一〉文中的結語說:「在電影的台北,楊德昌是世界最高樓。」

 

48. 「一清專案」

幸虧1984年內政部長吳伯雄宣佈展開「一清專案」,所有警察傾巢而出,楊導才能在拍《青梅竹馬》時,成功地讓一群青年男女騎機車呼嘯而過當時禁行機車的總統府前博愛特區,這個未經申請直接偷拍成功的鏡頭(楊導事前當然不知道政府將要實施「一清專案」),也成為台灣新電影的經典影像之一。

 

49. 「丹尼爾事件」

1961年在台北發生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被楊導拿來作為拍電影的藍本,此事舉世皆知,但是很少人知道1966年發生的「丹尼爾事件」(一個法國女孩來台尋找男友,卻發現他是有婦之夫),也被楊導拿來作為拍電影的藍本,這部片就是《麻將》。

 

麻將  

 

50. 「交通大學」

不僅是楊德昌的母校,也是《一一》全球首映之處,而《一一》至今仍未在台灣做商業院線放映。

 

51. 「淡江中學」

要拍攝《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建中紅樓只有一幢較難取景,於是有些建中校內的景就借了淡江中學來拍,甚至開鏡的地點就是淡江中學而不是建中。

 

52. 「權力就是爸爸」

楊導看完《萬曆十五年》後的結語之一,以之也可以解析《獨立時代》以降的楊導電影。

 

53. 「動新聞」

香港壹傳媒2009年於港台先後推出「寫實電腦動畫」來再現新聞細節,具有相當的爭議性,然而楊導卻早在2000年拍攝的《一一》裡就預先諷刺過這種新聞呈現的方式了。

 

54. 「奇愛博士:我如何學會停止憂慮轉愛廣告」

原為美國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電影片名(只是片名是轉愛「炸彈」而不是廣告),詹宏志在黃建業所著《楊德昌電影研究》的書序中,懷念起台灣新電影的純真年代,並曾許諾要寫下這樣一篇文章,只因為黃建業說:「一個夢轉成了現實,卻發現它不再甜美如初。」詹宏志甚至認為新電影在〈台灣電影宣言〉之後已經產生了「楊德昌式的危機」,以排斥創作能力為「精明的計算」,結果就是台灣電影的工業及該有的市場機制一直未能健全地建立。

 

楊導4   

 

55. 「台北二一」

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身兼編劇、副導、表演指導、演員等多項職位的另一位楊導楊順清,在2003年拍了這部《台北二一》,是難得一部可以跟《一一》對話的電影,大概也是因為楊順清跟楊導多年熟識的關係吧?

 

56. 「北藝大」

90年代初楊導曾任教於此,教出不少學生至今仍在業內不斷努力拼博,楊導也因此得以找到一批年輕生力軍來執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後的新計畫,也就是《獨立時代》。此後二十年,當初片中的主要演員也早都獨立成家了:陳以文本就編導演經歷不斷,王維明成為廣告導演之後也拍了電影《寒蟬效應》,為台灣難得一見的法庭片;陳湘琪更不用說,《獨立時代》裡楊導拿她當奧黛莉赫本,之後她成為蔡明亮導演的核心班底,最終在去年憑錢翔導演的《迴光奏鳴曲》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演藝生涯已經無憾;這幾位都是北藝大楊導的學生,更高年級的學長鴻鴻甚至不僅在電影圈有發展,在詩與文學、劇場等領域都已累積一定的作品及資歷。

 

57. 「電影合作社」

當時成員包括了侯孝賢、楊德昌、吳念真、陳國富、詹宏志等人,攝影師劉振祥還曾為五人拍下一張台灣新電影的經典影像照片。詹宏志回憶時說「合作社」這個名字是楊德昌取的,但這是個非正式組織,第一個作品是侯導的《悲情城市》,由於幾乎所有人把所有力氣都投入到這片去,其他人便只能等待,楊德昌雖然嘴上不講,但是詹宏志也認為楊導心裡是很急的,甚至陳國富也是,在這樣一個鬆散的組織狀態下,最後難以為繼也是必然的事情。

 

58. 「中國式建築」

《一一》裡有特別呈現當代台灣還遺留著的中國式建築遺跡:如圓山大飯店,以及開場陳希聖拍婚紗照時的逢甲大學學思園,楊導心態上大概可以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所呈現當時台北的日式建築遺跡相比擬。

 

 

59.「謝謝楊導」

《一頁台北》的陳俊霖在片末上了這樣一張字卡,全片亦有多處可見楊導電影的遺緒。

 

 

60. 「DREAMS OF LOVE AND HOPE SHALL NEVER DIE」

楊導2007年6月29日病逝於洛杉磯,墓碑上刻的文字就是這句:「愛與希望之夢永遠不死。」

 

楊導3  

 

本文刊於2016年11月號聯合文學月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