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與是枝裕和曾有過一面之緣。

1993年日本富士電視台NONFIX來台灣拍了一個紀錄影片《侯孝賢與楊德昌──當電影反映時間與歷史》﹝When the Movies Reflect the Times and History﹞,楊德昌當時正在拍《獨立時代》,因此某次訪談我有幸在場旁觀,這部影片的導演正是是枝裕和。

後來是枝裕和從日本寄來這支片子,我有幸保留了一支VHS拷貝,這支片子不同於一般電視節目之處在於:是枝裕和並不企圖將台灣兩大導演對電影的理念傳達給日本觀眾﹝事實上短短48分鐘裡他們能談的東西也很有限﹞,反而在侯導與楊導的訪談畫面之外,剪進了許多看似平凡無聊又無特別意義的鏡頭,例如侯導在工作室裡和員工抽菸、閒談、泡老人茶,彷彿這些正是他工作的一部分;楊導明亮白淨的工作室則根本像是從事科技業,他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電腦上進行,即使休息時也在玩電腦接龍。

這幾個簡單的鏡頭一帶,無須多做說明,觀眾立刻了解侯楊兩位導演的差異:侯導把生活融入工作,而楊導的工作就是他的生活;侯導比較隨性,楊導長於精算;侯導熱情、重視感覺,楊導則總是沉靜,不容許謬誤。

是枝裕和在短時間內抓到侯楊兩位導演的差異點,固然與他對他們的認識與喜愛有關,但最重要的還是來自於他敏銳的觀察力──能從最是平凡的生活中看﹝攝﹞出興味來!



除了侯楊的訪談之外,是枝裕和還剪進了兩段足以「反映時間與歷史」的畫面,一段是在某個廟口前的露天電影放映過程,導演訪問了放映師;另一段則是紅樓戲院,導演也訪問了當時的主事者。這兩段影像也反映出是枝裕和關注的「物質」層面,電影的歷史並不僅止於電影本身,電影的映演形式、過程、器具設備乃至空間場所亦是重要的一環;這些當時實屬平常的相關物事,有時比電影文本還容易被遺忘而流失,但它們身上所承載的歷史可能比當時的電影更能標示或敘述那個時代,就這點看來是枝裕和非常明白歷史真實與時間的本質。

也因此他的新作《橫山家之味》﹝Still Walking﹞可說完全展現出對日常事物的歷史關注以及用影像「反映」﹝甚至描繪﹞時間的能力。

兩天一夜的家族聚會,橫跨三代一共十名家族成員﹝已過世的長子也算在內﹞,任何兩個角色之間都有故事,某幾個角色湊在一起又有不同的故事,故事與故事之間不斷對話,彼此印證、扣連、試探、對質、辯解乃至澄清表白,從而又激撞出新的角色反應創造新的故事,如此看似繁複,導演卻能舉重若輕御繁於簡,以最簡潔的鏡頭處理複雜的角色與故事關係﹝這點也正是楊德昌所長﹞,尤其不玩倒敘插敘或其他花俏的敘事手法﹝直白反而更能突顯誠懇,誠懇也是這部電影必要的態度﹞,電影就順著「真實時間」一路直敘到最後,這種敘事方式將焦點集中於當下,卻戮力將影像意義的豐富性擴充到過去與未來,其終極目的也正是為了「反映時間與歷史」。



因此我們不妨看成是枝裕和就是在描繪時間,他精準地控制每場戲的氣氛與節奏,幾場相同鏡位的戲因入鏡的角色不同而凸顯了時間的先後,這種空間的「對位」既出於時間順序的差異,於是便可以令觀眾揣想橫山家族的歷史開展與演進:比如同樣是一段稍陡的梯道山路,先是橫山家的老太爺﹝原田芳雄飾演﹞拄著柺杖下山上山,後來他又和兒子橫山良多﹝阿部寬飾演﹞及其子淳史﹝良多之妻與前夫所生,田中祥平飾演﹞一同下山上山,可以想見這條路橫山家人已走了數十年,從小走到大走到老,從一個人走到一家三代在走,不著痕跡便點出人事滄桑﹝本片的日文原意就是「一直走一直走」﹞。

又如同樣是去為兄長掃墓,良多一家三口先是帶同母親﹝樹木希林飾演﹞走路前去,片末這一家三口再去時便多了一口小的,還有一輛車,而老母親不再出現,對比她之前三番兩次開口希望能坐自己兒子的車以免走路辛苦,這淡淡的一幕多麼令人感傷!

而不論橫山家族人聚人散,電車依舊﹝按時﹞駛過,不免教人想起侯導為紀念小津而拍的《咖啡時光》──的確,這種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細緻感受﹝不論是視覺、聽覺或是味覺﹞,是枝裕和拍來頗有小津的味道;然而是枝裕和似乎也知道會被拿來和小津相比,因此有一幕刻意讓橫山家老爸在洗過澡後在門外晾毛巾,本來他把毛巾四角拉平,忽然一怔動作停頓了一下,然後忿然將毛巾亂揉一氣轉身進門,橫山老爸的情緒固然事出有因﹝年輕時的出軌被老妻不經意道出﹞,但影像本身更像是在回應小津《彼岸花》裡的一幕晾衣繩上的彩色衣物被風吹得心花怒放的經典畫面──既然有小津那樣的典範在前,沒有超越的可能乾脆就揉亂它!



其實《橫山家之味》縱有小津作為典範,卻非日本電影所獨有,歐美導演也迭有相類的經典佳片,除了讓人想起貝特杭.塔維涅與侯麥的許多電影之外,最近的一部應該是阿薩亞斯2008的《夏日時光》﹝Summer Hours﹞,同樣都是以家族聚會作為電影的核心場景,阿薩亞斯透過分隔三地的三兄妹幾次不同場所的相聚,既得處理母親驟逝後的家族財產與遺物,同時也得一併處理各人自己的情感記憶,其高度關注的則是這些物品﹝小如一杯一盞,大至整幢房屋與大片田產﹞所承載的家族歷史與時間所賦予的價值,與《橫山家之味》一東一西,文化上雖大異其趣但咀嚼起來都令人百感交集百味雜陳。

已故的電影導演勞勃‧阿特曼也同樣擅好此道,其遺作《大家來我家》﹝A Prairie Home Companion﹞簡單呈現美國南方一個完全播放現場音樂及脫口秀節目的廣播電台的最後一天,錄音間與後台的角色故事﹝就像個大家族﹞不斷交替上演,讓人目不暇給,偏又極為有味,堪為箇中經典。是枝裕和以一位尚稱年輕的導演,能拍出成熟度如此高的《橫山家之味》,絲毫不讓前輩專美,甚至被譽為再現小津,實在難能可貴。



※本文於2009年04月7日刊於樂多首頁
http://magz.roodo.com/article/65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