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很愚蠢,一切都是權力鬥爭。對他忠心他不肯操妳,背叛了他他卻來操妳,他們不會以為妳出賣了他,他們只感覺妳在疏離。」(凱薩琳.布蕾亞,「羅曼史」,法國,1999)

這幾屆金馬影展經常給人一個印象,就是片單愈來愈長,戲院愈來愈爛,影評人愈來愈良莠不辨,而觀眾也愈來愈無所適從。於是真正值得趕的片子仍然不出前幾屆最熱門的那幾部,而趕熱潮的無頭蒼蠅也仍然每年趨之若騖。等到影展結束,一切立刻復歸平靜,偶而片商還會後續推出賣座及口碑較佳的片子再炒一次,但除了讓片商多累積一些鈔票、主辦單位多累積一些名聲之外,天知道這樣的影展究竟為我們的電影文化累積出什麼成果?又培養出何種電影品味?

的確,當一個影展專題動輒推出十幾二十部片,而選片指南若是單發點放,則恐顧此失彼;若是全面撒網,說了卻又等於沒說。甚至連影評人也愈來愈不清楚到底是為觀眾還是為片商服務時,對於一個荷包有限、時間更有限的影痴如我,只有立下一項觀影原則,那就是:不戚戚於輕信影評推薦、不汲汲於膜拜大師名作。只依據影片基本資料,以導演專題為主,自己規劃片單。如此即算有遺珠之憾,只要此憾亦在個人的規劃之中,也就不至太過遺憾。

比如95年的金馬影展雖然一口氣推出安哲羅普洛斯、賈克大地等兩位國際名導各四部力作,但我仍然選看了較不為人知的捷克超現實主義導演揚.斯凡克梅耶,以及荷蘭女演員喬漢娜.特斯緹姬的作品。

96年更扯,放著奇士勞斯基、拉斯馮提爾、麥克李以及陳英雄不顧,我竟只挑了一部堪稱是60年代激進女性主義論述之始,Valerie Solanas真人真事的傳記電影「我射殺了安迪.沃荷」(影展翻譯的中文片名叫做「顛覆三度空間」,由於太過顛覆以致令人不忍採用),後來上述四大名導的片子果然再次重複上映,而此片落得無人肯顧,我慶幸之餘更了無遺憾。

97年只有俄國導演安德列.塔可夫斯基紀念專題,我櫃中收藏的錄影帶足可自己辦個回顧展了,是以沒看。

到了98年,「台北電影節」初試啼聲,於是放棄金馬影展,只挑了「台北電影節」同是描寫都會男女感情生活的兩部片,陳以文的「果醬」、麥克李的「紅粉貴族」,中西比對,也算各有所得。

99年,甚至連片單都懶得翻,還是友人送的兩張票,我才得以見到法國性格演員丹尼斯.拉方(十多年前與茱莉葉.畢諾許合演里歐卡霍的成名作,電影「壞痞子」的男主角),與年輕女演員菲立普.可蕾合演的「好痞子」,光從片名的關連性就知道此片的翻譯絕對是影癡一個,能看到此片也算是意外之喜。

這次2000年的金馬影展,我把焦點放在法國女導演凱薩琳.布蕾亞的三部作品:「愛慾解放」(A Real Young Lady, 1976)、「不完美愛情故事」(Perfect Love, 1996),以及這次因新聞局悍然動剪而引起軒然大波的「羅曼史」(Romance, 1999)。

「愛慾解放」是凱薩琳.布蕾亞的處女作,選擇了與楊德昌的處女作「指望」一樣的題材(後者是楊1982年的作品,這話或許該倒過來說),一樣地與時代記憶深刻互動,雖然一個露骨、一個含蓄。中學女生Alice就是那個Real Young Lady,她正處於身體的成熟遠超過心智成熟的狀態,使得家鄉炎熱且百無聊賴的暑假充滿了連法國總統戴高樂都壓抑不住的熱情,各種年輕少女的性幻想(不只是懷春而已)已經大膽、直接到令人不忍直視的地步:和爸媽同桌喝下午茶時,Alice可以在桌子底下將湯匙塞入陰道,再取出使用;當老爸看著電視轉播戴高樂閱兵大典,Alice就在旁邊幻想著老爸一邊看一邊掏出老二來自慰;老爸新雇的年輕鋸木工人擁有結實的身體、帥俊的面龐,Alice就三天兩頭騎腳踏車去工廠偷看他緊繃著的牛仔褲裡的下部,甚至幻想他將一段一段捏斷的蚯蚓塞入她的陰道……

這麼大膽直接地表達年輕少女的性幻想,即使是在五月革命早已落幕、戴高樂也已下台的法國當年,仍然只有遭禁的份,而且直到去年才解禁,但在20多年後的今天看起來,倒似乎成了60年代法國學生運動及解放思潮興起的前兆。凱薩琳.布蕾亞似乎要告訴我們:要戳穿極右法西斯威權政府所歌頌的保守社會價值,一個Real Young Lady的性幻想足矣!可想而知,差不多早幾年興起的女性主義,也不斷地從類似的角度切入,以呈現男女對性所抱持的態度及差異,挑戰並質疑父權社會中,女性的身體被物化或客體化,以及在各種場域中女性通常成為權力衝突下的犧牲者等種種現象。作為一個價值衝撞者,凱薩琳.布蕾亞的第一擊確實出招精準而且力道驚人。

「愛慾解放」之後,凱薩琳.布蕾亞斷斷續續並未拍出多少作品,但相隔20年,1996年她又拍出了「不完美愛情故事」(其實原文片名正好相反,該翻譯成「完美的愛情」才是)。一段女大男小的戀情,以浪漫溫馨開始,竟以血腥暴力收場。男人與女人從邂逅、傾心到互相愛戀,一切似乎是那麼地美好:迷人的月光、沙灘漫步、相擁溫存。然而,隨著彼此的生活嵌得愈來愈緊密,兩人的衝突對立也愈來愈尖銳。

年長而成熟的女人歷經兩次失敗的婚姻,身邊帶著兩個小孩,仍未對愛情絕望,可是即使身為牙醫這種社會菁英、高級知識份子,卻在男女感情的角色扮演上,立刻就退化成為小女孩,並且連智力、判斷力也一起退化。年輕而稚嫩的男人從小跟著被父親遺棄的母親,於是成為她的原罪,他急於成長,急於證明自己,但他的心智及思想卻沒有跟著成長,他根本無法應付成熟的女人。成熟的女人在心理上不敢相信自己還能經歷愛情,也搞不清楚她要的到底是愛還是性;年輕的男人不耐絮叨的母親,像他父親一樣擺脫了她,卻搞不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愛人還是另一個母親。於是他們各自困在自己的迷惑之中去要求對方,結果一個始終空虛,一個始終不舉。當成熟的女人放棄扮演柔順的小女孩,而要回復成2個小孩的媽時,年輕的男人也回復了他長久壓抑在心中的怒恨:他把對母親、對家庭的恨意完全發洩在成熟的女人身上,他虐殺了這個象徵他母親的成熟的女人,以此證明他已長大成為男人。這豈是個「完美的愛情」?凱薩琳.布蕾亞以片名反諷了愛情的美好,任何戀人眼中完美的愛情都不可能長久,一旦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當初所有的甜蜜誓言都可能成為一把把的利刃,將你亂刀砍死!

這個驚心動魄、刀刀見血的反諷,無疑是對困執於美好愛情神話的男男女女一次深刻的覺醒!但是如此亂刀剖析,驚惶悚慄有之,似乎還未深刻見骨,凱薩琳.布蕾亞於是又拍了一部劇情如出一轍,卻更見精彩犀利的「羅曼史」。此片不但遭到多個國家的修剪或禁演,也將凱薩琳.布蕾亞一舉推向可與日本大島渚、義大利貝托魯奇堪堪相比,甚至與沙德同樣敗德的爭議性人物之列。

同樣是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情慾糾葛,「羅曼史」裡的男人以「性」控制著女人,女人的情慾需求無從滿足,於是不斷給自己找出感情出軌的理由,完成了種種大膽刺激的性實驗及性冒險;而一旦女人不必再去實驗或無法再去冒險(懷孕)時,她也就不再需要男人。「羅曼史」裡的男人與女人出了問題,卻誰也沒有真正去面對,男人對女人視若無睹,自私自利,女人也只好任由愛慾橫流,向下沈淪。女人正視自己的情慾,乃是現代女性另一種自主性的覺醒,也同時對現代社會的性道德產生撞擊,但是面對仍不長進的男人,難道女人只有在懷孕之後便把男人幹掉一路可行?

「男女之間性不是一切。」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但這卻是男人掌控女人的手段,其背後則絕對是赤裸裸的權力問題!女性有此覺醒,也就是真正擺脫男性宰制的開始,只是面對新聞局之類的國家機器企圖以剪刀控制我們的陽具,女性同胞們要想擺脫父權性道德的宰制,恐怕先要幫助男性同胞擺脫社會整體的閹割焦慮。

從幻想將蚯蚓塞入陰道的少女、屢次求歡被拒最後卻慘遭虐殺的豪放女,到沈迷於身體被綑綁卻因為羞恥反而得到快感的性女,凱薩琳.布蕾亞深入且細膩地探討了女人的慾望與慾流(desire and drive)與社會象徵結構的關係。正如莎樂克(Salecl)所言,慾望的法則是:「雖然這樣做是違法的,但我還是要這樣去做。」慾流的法則則是不管律法的:「雖然我並不想去做,但我仍然如此去做了。」(見蔡淑惠「癡狂中的愛慾∕鬱:詭譎幻象與主體空白」,哲學雜誌第33期,「女性與哲學」專題)不論是認清自身慾望而挺身與律法相抗,或是甘受慾流操控,不理會理性意志的導引或壓抑;做為一個現代女性,確實有必要了解「一切都是權力鬥爭」這句話在兩性議題上的真切含意。如果認知仍僅只止於「女性主義就是敗在愛情與衣服兩件事上」,或者不明白「返老還童」這等瘦身美容的廣告訴求背後的意識形態操弄,那麼,任何企圖藉由性解放而達成性道德觀念解放的努力都將是緣木求魚。

最後,請容我用一點篇幅介紹這部由Philippe Harel導演的「禁忌的女人」(La Femme Defendue,法國,1997)。

「禁忌的女人」處理的題材是現代男女的外遇問題,這其實更好說是「女人的禁忌」。導演自己就是男主角卻不露臉,畫面皆以其主觀鏡頭呈現,從他以有婦之夫身分卻搞外遇追求女主角開始,我們看到他如何一步步以言語挑逗、引誘女主角上床,說服她和他在一起偷築愛巢,然後兩個人終於成為所謂「敗德的共犯」;這之間女主角也和別的男人往來,發生性關係;但兩人時好時壞彼此恩愛彼此折磨,幾次若即若離分分合合,不斷試探對方的感情,最後東窗事發女主角和另一個未婚男人相愛而去,兩人終於完全分離。

男女主角之間並無絕對的強弱之勢,其消長完全是流動、變化的,這真呼應了凱薩琳.布蕾亞那句「一切都是權力鬥爭」。兩人之間的種種互動、拉扯、進退,全係權力消長所致,雙方其實心知肚明,也就沒有誰壓迫誰、誰剝削誰的問題,更沒有誰吃虧、誰佔便宜的問題,全是心甘情願,代價也由各人自付,活脫脫是「典型的」現代男女關係。但如此「典型」,若還用通俗劇方式來呈現,不免落入俗套,所以導演完全使用主觀鏡頭,反而男女主角的一切心理轉折全部暴露在銀幕之上,充分滿足了觀眾的窺視慾望。男主角雖未露臉(只有一幕:他和女主角吵架,半夜失眠,起床到浴室時,我們才從鏡子看到他的樣貌),但他和女主角一樣被我們窺視,或者說他有意如此暴露自己所作所為所聽所看所見所言,讓觀眾深深了解他的一切,而經由某種「認知替代」(男主角的認知替代了觀眾的認知)作用,使得我們也了解了女主角的一切。這麼一部形式精彩(也很精準)、內容漂亮的電影,實在可用作教學影片。

我認為這部片應該改名叫做「愛慾解放後不完美的羅曼史」。

2001-07-12 00:06:18
本文係舊作,自深角度轉貼過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dennischan/3/299650/200107120006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