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e Ghost Writer6.jpg 

 

2009年9月,正當美國不斷對瑞士銀行施壓,要求瑞銀交出數萬名可能逃漏稅的美國客戶資料之時,瑞士政府突然逮捕了因獲蘇黎士電影節頒發終身成就獎而前來領獎的電影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顯然在瑞士政府眼中,波蘭斯基是個罪犯,而且是美國的罪犯。

 

然而對一個像我這樣的影迷而言,波蘭斯基乃是當代電影界的圭寶、世界影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塊重要拼圖。他的最新電影《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其後製作業是在瑞士被軟禁期間完成(須戴上電子手環限制行動範圍);在懸疑驚悚的故事情節與氣氛之外,竟還對照反映了他過去的電影及人生,不是一般的改編作品,難以等閒視之。

 

波蘭斯基的一生可說是個驚異傳奇:他1933年在波蘭出生,二戰期間母親死於納粹集中營,1962年以《水中之刀》(Knife in the Water)躋身國際影壇,1965、1966連續兩年以《反撥》(Repulsion)及《死結》(Cul-de-sac)拿到柏林影展銀熊及金熊獎;1968年更以《失嬰記》(Rosemary’s Baby)成為好萊塢大導演,電影生涯可謂一再攀上高峰;不料1969年他那懷有八個月身孕的妻子雪倫‧泰特(Sharon Tate)與三名友人在家中慘遭歹徒謀殺,慘案發生後媒體大肆渲染雪倫等人的死八成是因為《失嬰記》裡關於邪教的情節所遭到的「報應」,並且影射受害者平日酗酒、吸毒、亂七八糟的性關係以及信仰邪教等等,彷彿這樣的死法還不夠慘,不能彌補他們的「罪惡」。

 

後來破案後當媒體得知犯案者竟是「曼森家族」這個瘋狂組織的成員時,又一面倒地將砲口對準「曼森家族」,完全忘記它們自己當初對受害人的污衊與誹謗,「就像他們早就知道曼森家族是此案的罪魁禍首一樣」,波蘭斯基在回憶錄中如此諷刺地說道。

 

經過這件「匪夷所思」的悲慘事件與打擊之後,1974年波蘭斯基拍出了經典黑色電影《唐人街》(Chinatown),此片展現對政治與人性深沉的無望,毫無救贖的可能,加以一股黑到骨子裡的迷離氛圍,緊緊扣住觀眾心弦;特別是對於當時美國富豪階級之偽善生活及面貌,有著十分複雜的心理揭露,這當然也反映了之前他在媒體上所經受過的種種非人待遇,以及對美國社會的深度體驗觀察。

 

The Ghost Writer4.jpg 

 

《獵殺幽靈寫手》從最淺顯的層次上看無疑是《唐人街》的簡單再製:兩個苦苦追索真相的男主角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與傑克‧尼柯遜(Jack Nicholson)其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在業界的名聲(Reputation),追查過程當然也都險象環生,巧的是還都差一點遭逢「水禍」,而最重要的則是都與女主角上了床。

 

作家詹宏志在《偵探研究》一書中曾提到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與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這兩位冷硬派推理小說大師,由於反對福爾摩斯這種「智力超人神探」而創造出一種新偵探類型,但這種新偵探卻是另一種「道德超人神探」。福爾摩斯的超人智力是為了對付犯罪者的「巧思」,然而冷硬派偵探要對付的卻是社會中不同層面的「利益網絡」,因之他必須有超人的道德堅持與職業倫理,不輕易被打動、說服、誘惑、收買──當然,這樣的「道德超人神探」是不會與女主角上床的。

 

波蘭斯基拍《唐人街》已是「後冷硬派」時期,他亦不可能找傑克‧尼柯遜來演一個「道德超人神探」,且他與女主角費‧唐娜薇(Faye Dunaway)之間除了僱傭關係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社會道德規範,感情上如此安排尚屬自然(也是為了對比女主角與其父之間的亂倫悲劇);但在《獵殺幽靈寫手》中,伊旺‧麥奎格的工作是為前英國首相(皮爾斯‧布洛斯南飾演,Pierce Brosnan)捉刀立傳的寫手,並不是什麼偵探,他卻能毫不猶豫與首相夫人(奧莉薇亞‧威廉斯飾演,Olivia Williams)上床!縱然是女方主動,但此舉應該另有深意。

 

我認為這是其角色性質開始扭轉的反曲點:伊旺‧麥奎格自此由「Ghost」(片名直譯為「幽靈」,但我認為譯為「影子」較適切)逐漸轉為主體,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碰觸事件真相,影子是什麼也碰不到的,且過程中一再遭到首相夫人及其他相關人士的阻止,就是希望他回歸到自己影子寫手的定位;而其危險也就在於一旦成為主體,就必須承擔一切真相的後果,前任寫手的下場已經是個明顯的預告。

 

本片的妙處也在於此:主要的幾組人際關係上的兩個個體都具有身分上的相互對應性,關鍵字正是「Ghost」。當寫手由前首相的「Ghost」反過來涉入他的生活與生命,替代他成為主體時,前首相也跟著轉化成為寫手的「Ghost」。結尾那場戲證明了這一點:伊旺‧麥奎格手持著關鍵原稿走在馬路上,要招計程車招不到,待他走出鏡頭,傳來車體撞擊與煞車聲,原稿紙頁頃刻間隨風飛散,作為真相的唯一證據就此被湮滅,此時背景正是在大樓廣告看板上微笑著的前首相本人,彷彿這場車禍乃是已經成為「Ghost」的他的傑作(且他還是目擊者)。

 

The Ghost Writer1.jpg 

 

片中皮爾斯‧布洛斯南和他的元配奧莉薇亞‧威廉斯這組夫妻關係也是一樣,本來妻子是丈夫的「Ghost」,但是當她把他和秘書(金‧凱特羅飾演,Kim Cattrall)偷腥的醜事在會議上公開道出時,她也就扭轉了兩人的位置;當伊旺‧麥奎格終於獲知關於她的不法真相後,便是由她的「Ghost」,也就是皮爾斯‧布洛斯南,暗地裡幫她擺平。

 

更有甚者,作為前英國首相,皮爾斯‧布洛斯南在任內一直是美國的「Ghost」,美國在中東的政策他都是頭號響應及首要的支持者(這當然是明顯地影射布萊爾);但當他一旦卸任,角色立即轉換,美國反而成了他的「Ghost」,幫他擺平一切麻煩。

 

波蘭斯基由此所揭露的關於一切人間的偽善,從個人的性道德層次到國際政治,可以說是一貫的且穿透力十足:伊旺‧麥奎格與首相夫人上床的姿態是那麼樣正大光明理所當然,固然有其隱喻,從另一面來解讀,也可以說他是片子裡唯一一個不做作不偽善的人。

 

從這點看來,《獵殺幽靈寫手》在精神層面上反而與波蘭斯基1988年的《驚狂記》(Frantic)有較深切的對照與連結:男主角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與其說在《驚狂記》裡是波蘭斯基的化身(Ghost),目的是對自己過往的懺悔,尤其是對無辜少女,但其實從某個層面看來他才是最偽善的人:一個美國醫生偕妻子到法國開會,妻子被人綁走,卻出現一個性感美女,兩人親近無比卻能守身如玉,結果他歷經千辛萬苦把太太找回來卻讓那性感美女死了!讓銀幕正義形象無與倫比的哈里遜‧福特來代替他演出,正是此中絕妙機關。

 

《獵殺幽靈寫手》則是:一個影子寫手到美國幫英國首相寫傳,首相避禍走了,卻留下首相夫人,這回兩人發生親密關係卻無比疏離,結果他歷經千辛萬苦把傳記寫好自己卻死了。

 

兩部片都是波蘭斯基導演,如果說前者哈里遜‧福特是波蘭斯基的「Ghost」,那麼在後者波蘭斯基就是伊旺‧麥奎格的「Ghost」!

 

The Ghost Writer5.jpg 

 

1977年,波蘭斯基應倫敦《Vogue Hommes》時尚雜誌邀請擔任主編,他在洛杉磯工作時順便拍攝一些時尚照片,友人介紹一個女孩給他當模特兒,他為她拍了一些照片,覺得不錯,第二天還臨時起意到傑克‧尼柯遜家裡去拍,傑克‧尼柯遜當時不在家,但鄰居也是圈內認識的朋友,便幫他開了門,後來拍照過程兩人發生關係。女孩回家後打電話給男友告知此事,她姊姊無意間聽到後告訴媽媽,於是媽媽就報了警。

 

這樁事件一開始讓波蘭斯基被控包括強姦在內的六項罪名,但後來他只認了「非法性交」一項,過程中和法官不斷發生齟齬,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在正式判決前,波蘭斯基認為這個審判將斷送他的藝術生涯,於是選擇逃離美國,至今已32年。

 

1979年他拍的《黛絲姑娘》(Tess)獲得三項奧斯卡金像獎,他當然沒去領;2002年拍的《戰地琴人》(The Pianist)奧斯卡又頒給他最佳導演獎,他仍不可能踏上美國,只有由哈里遜‧福特代領(果然是他的Ghost!)。

 

從1969年妻子被殺至今也已41年,波蘭斯基在1984年的回憶錄中坦承那是他一生的分界線,他的生命糾結了太多扭曲的死結,在很多人眼裡,他是放蕩不羈、無行無德的矮人侏儒,只從媒體認識他的人必定對他產生極惡劣的印象,波蘭斯基在回憶錄裡最後說:「人們對我有太多不準確的評價、太多的誤會、太多的中傷和誹謗,以至於那些不認識我的人對我的人格產生了一種完全錯誤的印象……這種印象實際上是一幅漫畫,但它卻被當成現實。」

 

雖然現今瑞士政府已經拒絕美國的引渡要求,但我想很少有人比波蘭斯基更痛恨媒體與政客這些偽善者(還有數不清的追隨者),他拍《驚狂記》若是自我懺悔,拍《獵殺幽靈寫手》則是要反過來讓他們感到驚狂,雖然結局悲觀,但是真相並不真的隨風而逝,因為每個觀眾其實也都是暗中見證的「Ghost」!

 

波蘭斯基不再以複雜的編劇在角色心理上給觀眾層層牽纏,僅以表面上看似平常無異狀實際上卻別有蹊蹺的手法,來推動敘事並營造張力,雖然整體看來稍嫌薄弱,但至少比其劇情更為複雜卻拖沓滯礙的前作《鬼上門》(The Ninth Gate)要來得簡潔有力。

 

至於如片中象徵良知始終不熄的燈塔微光,早在波蘭斯基1994年的《死亡與處女》(Death and the Maiden)裡便已是重要的隱喻手法;而伊旺‧麥奎格在破壞保密協定私自使用隨身碟複製原稿時,突然整座首相宅邸警鈴大作,後來證實只是導演故意調侃伊旺作賊心虛,則又重現了導演在1967年《天師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裡三不五時展現的頑童捉狹心態。

 

諸如此類機關重重,乃是看電影的一種重要樂趣,難以窮盡,就留待熱情的影迷自行發掘指認吧!

 

The Ghost Writer2.jpg 

 

※本文之精簡版於2010年9月1日刊於9月號人籟論辨月刊

 

The Ghost Writer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686 的頭像
    686

    痞角度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