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請你安靜點6.jpg  


時絮倥傯、書頁繽紛,眼看一年又將過去,回顧既往,有三個事件對於台灣的文學出版稱得上影響重大,不妨以「年度文學事件」視之。

 

文學大件事之一: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

 

首先是政大台文所所長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終於出版,這部長達50萬字的鉅作耗費12年,在文學史的書寫上至少已具有繼往開來的時代意義,對於台灣文學及歷史而言,這部書也即將開始產生影響;只是當初與陳芳明在《聯合文學》上三度往來長篇爭論的陳映真卻在大陸中風陷入重度昏迷,這個牽纏已久的案題本來極有可能會發展成鄉土文學論戰之後的新一波論爭,孰料書成之時論爭的一方卻再也無法發言,不免令長期關注的讀者感到遺憾。

 

時移事往,如今陳芳明的新挑戰反而是來自以更本土立場自居的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只是挑戰與質疑或該回到文字論述的形式而不應只流於媒體前的嗆聲討戰,才可能激盪出更深刻的反思。不過也由於本書才剛出版不久,作者與讀者都需要時間沉澱或消化,期待接下來文壇及相關學界的反應,能引發一些關於台灣文學史各個層面的重新評價與討論,如此將沉積百年的舊壤重新翻土,方能激勵年輕新世代的創作力量生出更多新芽。

 

值得同時一提的是宋澤萊的《台灣文學三百年》也於較早之前出版,這本涵蓋範圍較廣,不似陳芳明只談1920年代以來之新文學,而是從清代、日治到民國,依加拿大文學批評家海登弗萊(上可溯本於史賓格勒)的理論分期論之了。

 

台灣新文學史1.jpg   


文學大件事之二:他們在島嶼寫作

 

第二個「年度文學事件」,則應屬《他們在島嶼寫作》。這個計畫由目宿媒體與行人文化實驗室共同策劃推動,由五位導演(楊力州、陳傳興、陳懷恩、溫知儀、林靖傑)執行拍攝,製作六部以六位文學大師(林海音、鄭愁予、余光中、楊牧、王文興、周夢蝶)的創作生涯及理念為主題的紀錄片(其中陳傳興一人拍攝兩部),同時出版了一本關於拍攝過程的書,總其名之曰《他們在島嶼寫作》。

 

乍看之下這六部紀錄片加一本書似乎影像的份量大過文字出版甚多,但以今日時代而言,文學的發展早已不能只看以紙本為媒材的文本了;這種關於文學大家的影像,透過紀錄片導演的獨特觀點或手法,既類似傳記又具有評價推介之功,不能不說是突顯經典的紮根計畫,雖非前所未有(以往前衛出版社曾攝製過《台灣文學家紀事》,春暉攝製過《作家身影》,公視也拍過《文學風景》等系列影片,然都未見有足夠的後續影響力),但這次以更為精緻的製作品質、嚴謹的拍攝態度以及藝術影展的行銷方式,全面性地提升了大師創作的能見度與理解度,甚至奠定其文學經典的地位。同樣的方式還延伸至香港再操作一次(是否會「登陸」則尚不知),眼下也正引發香港的台灣文學熱,年底還將推出紀錄片套裝DVD,預料將再掀一波風潮。

 

《他們在島嶼寫作》從企劃、拍攝到上映,配合書籍與影片的出版映演發行,加上媒體記者會及座談會,每一項環節都能彼此搭配產生實效,足可視作典範;重點是這些紀錄片本身並非附屬於作家而存在,其作為紀錄片之文本的獨立性無庸置疑,其份量及重要性亦不言可喻。

 

他們在島嶼寫作2.jpg  


文學大件事之三:百年千書計畫

 

既然影像也在文學出版的關注範圍之內,似也沒有理由不關注網路虛擬世界對於文學作品出版傳佈的影響,這些年關於電子書的討論隨著各種硬體及「雲端」技術的發展可說是無休止時,似乎某種混沌不明的神祕風暴已開始蔓延全球,而華文出版總有一天也將遭遇一番變革,只是不知道是哪一天;因此我將第三個「年度文學事件」歸之於「台灣數位出版聯盟」自去年開始籌劃的「百年千書計畫」,其網站在9月底已經正式上線啟用;雖然這個計畫所選出的書籍並不全是文學類,但文學其實是一切閱讀及寫作的根本,「百年千書」的書目中文學類也是最大宗,所以將此事件視為文學事件似應無妨。

 

根據「百年千書」的計畫概念,它「在根本上是一個基礎書目的建構,以及電子書目交換與供應鏈的架構設計」,雖然在書庫所涵蓋的年代(自1840年至1990年)、選書成員的組成、選書的標準乃至版權的取得等面向上都不無質疑討論的空間,但這到底還是台灣在推廣華文電子書過程中的一個大型計畫,所累積的經驗與知識未來或能成為電子書在質量上大規模成長的基礎。

 

熱潮不減的家族記憶書寫

 

介紹完「年度文學事件」之後,再從兩岸三地各家創作成果來看過去這一年的華文創作;台灣本土文壇今年最大的特色就是家族書寫蔚為大宗,當然家族書寫並不是從今年才開始,但是有了去年《父後七日》散文及電影的結合特例,使得今年這類書籍的出版特別顯得聲勢豪壯,並且不分性別、族群、世代。例如去年底才出版,真正面市應該算在今年的甘耀明《喪禮上的故事》(經過轉化改寫成短篇小說);周志文的《家族合照》這回寫他在宜蘭眷村的成長記憶,自《同學少年》、《記憶之塔》以來已是第三本,大約是以一年一本的速度與讀者見面;陳俊志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則以令人震撼的真實揭露打動讀者的心,所造成的迴響也極熱烈,劇場導演黎煥雄已邀及萬芳、王娟、楊麗音、朱陸豪等演員將本書改編成舞台劇,明年春節後即將巡迴登台,值得期待。

 

女性作家的書寫更多: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緊接著登場,接續話題的熱力不輟;幾乎同時出版的何景窗《想回家的病》也不讓前輩作家專美。還有兩位本土女作家一直都待在島嶼上進行她們的時空之旅:薛好薰的《海田父女》帶進了南台灣特殊的海洋氣息;黃小黛在部落格書寫多年始終沒有出書,今年一口氣就出了三本,其中兩本與旅行相關,唯獨一本寫家族記憶的散文集乾脆書名就叫《家族記憶》!至於外省女作家李黎的《昨日之河》則是去國經年的遊子歸鄉,不斷地搜尋那條只留存在記憶中的回家之路。

 

文壇耆宿的回憶錄則要屬聶華苓的《三輩子》,作家及書的份量都不在《他們在島嶼寫作》的六位作家之下,香港導演陳安琪也有拍攝聶華苓紀錄片的計畫,只不知會於何時在台灣上映。另一位也堪稱重量級的作者卻是位文壇新人,那就是永遠的明星林青霞,其散文集《窗裡窗外》既是她的生涯回憶,內容也就多屬影藝界人物互動的往事,自然是影迷必讀。

 

餘生3.jpg  


文學裡的賽德克巴萊

 

拜今年的標記電影、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之賜,與電影或賽德克族或霧社事件相關的書籍出了不少,當然有許多是舊書出新版,不過下山一(漢名林光明)這本《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紀實的敘述觀點顯得重要且特別;另外則是舞鶴《餘生》不但出了繁體增訂版,在法國也同步出版了法文譯本──電影都還未同步上映!《賽德克巴萊》如果能讓更多人認識舞鶴,光是這一點就值得了。

 

就《賽》片的電影效應而言,日本作家太宰治之女津島佑子的《太過野蠻的》在此也必須被提及,這本日文小說雖於2008年完成發表,但今年出了中文譯本,故事背景正是1930年代的日本殖民地台灣,霧社事件及莫那魯道在書中均有相當的重要性,是舞鶴的《餘生》之外,另一本重要的相關小說。

 

意外與不意外,重來與新來

 

女性作家寫歷史或時代小說往往帶來不同的觀點,久違的平路今年有《東方之東》,故事舞台放在明末清初的台海風雲;復出文壇的蔣曉雲則帶來《桃花井》,焦點則是當代民國流徙的大江大海;至於男性作家寫親子互動則是另一種驚喜:楊照的《我想遇見妳的人生》若是寫給女兒的情書,那麼張大春《送給孩子的字》則是在教兒女寫字認字的同時照見出為人父的感懷以及一位以字維生的作家的時嘆。

 

出乎意外地,向來寫日本風花雪月不遺餘力的劉黎兒因關注311福島核災竟成為反核健將,這一定得按個讚!去年以《噬夢人》大受好評的小說家伊格言今年卻出了本輕薄短小的詩集《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據說這是某種休養生息,那麼詩人羅毓嘉的散文集《樂園輿圖》也可算上一筆。

 

並無意外地,是許舜英仍然在寫生活時尚購物品牌,廖鴻基仍然在寫海洋鯨豚水手漁夫;蘇偉貞有寫不完的張愛玲,姚瑞中有查不盡的蚊子館,傅月庵、應鳳凰則是翻不完書架上的冊頁流轉。文化隨筆當然還是非看董橋及李長聲,文化或文學評論則有唐諾與楊照,城市觀察有胡晴舫與陳玉慧,生活美學有蔣勳和雷驤,或者再加一位劉大任。如果擔心以上閱讀過於端正嚴肅,別忘記「冷伯」紀蔚然的《私家偵探》;若是想來點「無聊當有趣」的,唯一推薦是鯨向海的《銀河系焊接工人》。

 

銀河系焊接工人4.jpg  

 

同志書寫中也有振奮之作:振鴻、張亦絢均沉寂已久,卻分別在年頭與年中出版新作《歉海的人》、《愛的不久時》,而紀大偉與張娟芬兩位各自推出兩部舊作的新版書:分別是紀的《感官世界》與《膜》、張的《愛的自由式》與《姐妹戲牆》,讓書迷們得以重溫舊夢抑或同步更新記憶。

 

還有幾部純文學小說創作如高翊峰《幻艙》、張耀升《彼岸的女人》、林俊頴《我不可告人的鄉愁》、賀景濱《去年在阿魯吧》、鍾文音《傷歌行》以及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等,皆為文壇爭相走告之作,這從我這侷促一隅的小書店仍有熱烈反應即可見一般。

 

最受矚目的新人大概要屬《道濟群生錄》與《摳我》的張萬康,當然還有花柏容《愛貪小便宜的安娜》;自然環境議題的書寫創作,今年只有吳明益的《複眼人》是一枝獨秀的重量級作品,而且年底還將推出一部《天橋上的魔術師》,預料會是今年台灣文學出版的最後一個完美句號。

 

香港的與中國的

 

看過台灣之後轉望香港,董啟章即使出書談寫作理念也是厚厚一巨冊,認真的書迷想必早已習慣甚至喜愛克服他所設下的閱讀障礙;馬家輝的兩本散文集《回不去了》、《中年廢物》則是讓人在閱讀之後深感餘韻無窮;董橋是勤於筆耕的老前輩,今年除了散文竟還出了短篇小說集《橄欖香》,葛亮的《戲年》則是年輕作家的代表作。

 

香港的女性作家比起男性更加活躍,且老中青三代都有佳作:西西的《猿猴志》、黃碧雲的《末日酒店》以及陳寧的《交加街38號》,在台灣也都各擁書迷及愛好者;值得關注的還有身兼影像紀錄工作者及小說家雙重身份的李維怡,在《沉香》的三篇小說中呈現了不同時代香港女性的尋根故事,紀實性與文學性交疊激盪,正如其所拍攝過的那些影像。

 

至於大陸作家,今年在台灣的出版狀況稍微有點兒退燒,章詒和、王安憶、余華、閻連科、賈平凹及韓少功都是耳熟能詳的知名作家,水準也有一定的口碑,比較陌生的是藏族作家阿來,關於西藏的史詩傳奇一出就是三部四大本,每一部都豐富詭奇,是今年的最大驚艷。本想順帶一提廖亦武與艾未未,抱歉他們不是文學,又想到寫《尋路中國》與《甲骨文》(舊作重出新版)的何偉,抱歉他不是中國人。

 

蘿莉塔5.jpg  


翻譯文學數不盡

 

翻譯文學向來是台灣文學出版的大宗,不論是輕小說或純文學,不論日系歐系美系、類型或經典都各有擅場,難以一一盡數;茲舉數本重頭戲如《辛波絲卡》詩集、瑞蒙卡佛《能不能請你安靜點?》、肯凱西《飛越杜鵑窩》、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以及拉克洛《危險關係》;犯罪或推理小說有詹姆士艾洛伊終於出齊了的「洛城四部曲」之精采完結《白色爵士》,以及卜洛克讓馬修史卡德迷瘋狂的《烈酒一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巴爾加斯尤薩與荷塔慕勒則看得出在台灣已漸漸開始累積更多讀者,譯本才能一出再出。至於納博科夫《蘿莉塔》、《蘿拉的原型》則總算見到令人欣喜的新版。時報版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長久以來只有第一部,前不久終於出了第二部,值得繼續加油打氣!

 

最終還是回到詩

 

以上2011年的文學出版回顧一直忽略了一點:其實最豐盛蓬勃的乃是詩集!素來對於出詩集不遺餘力的如唐山、爾雅、洪範、寶瓶及黑眼睛等出版社,仍然持續推出重要詩人的詩集;許多新成立的出版社如逗點人、角立、秀威、釀出版等竟也多以大手筆的方式推出系列詩集,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會持續推出,而個人的獨立出版也從未停止過,這樣百花齊放的現象只是一時勃發還是新興潮流,實不敢妄加揣測,只能留白給讀者自行評斷解讀。而在細數這一年有多少好書帶給我們豐富的閱讀樂趣之餘,也期待來年的書市出現更多不同的獨特風景!

 

 聯合文學7.jpg  

 

※本文刊於201112月號聯合文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