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才是靈魂之窗。

看了「眾神與野獸」﹝Gods and Monsters﹞的導演比爾坎登Bill Condon新拍的「金賽性學教室」﹝Kinsey﹞,儘管把金賽的一生拍得真摯動人,連恩尼遜 Liam Neeson的演出不慍不火也恰到好處,但開場時少年金賽在野外觀察自然的一場戲卻是全片最為隱默的關鍵。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看了公視播出的2005 INPUT迷你世界公視大展的影片「歌劇快閃族」﹝Flashmob:The Opera﹞,實在很難定義它是紀錄片還是歌劇。

說它是紀錄片嘛,事前卻都寫好了腳本、唱詞,而攝影鏡位、場景甚至演員走位也都經過縝密的前製規劃作業,不僅演員演唱專業毫不含糊,短短一小時的三幕歌劇每一幕所擔負的傳統意義也抓得十分精準。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們在威尼斯從未坐過貢多拉。

相較於運河、拱橋、石獅、雕像,或是華宅、教堂、廣場、巷弄等景物,貢多拉可說是威尼斯最迷人的風景之一,而它與上述那些靜態景物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它是會移動的。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人之所以會認識,通常是由於詩意。

由於現實的生命歷程總是汲汲營營庸庸碌碌,一旦有不尋常的事物產生,人便以自身的理智或想像去迎接它,這便產生了認識活動──我正在觀看或注視著某事物──中文的「注意」二字正適合用在此,因為人只有在此時才會開始對事物「注入意識」。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續集電影一般而言很難超越第一集,其原因往往是第一集所具有的原創性很難突破,但是從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例子可知:第一集如果是個成功的開啟,後繼者只要能夠把握第一集的精神,超越前作並不是不可能,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生出亞里斯多德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電影「教父系列」如此,「異形系列」亦如此。若是如港片「金雞2」,只見表象的複製,未有觸類旁通的創發,那麼這種續集只會是個難堪的撈錢動作罷了。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下文為「紀錄片的應許之地」一文發表後,與女奴在其部落格「交換中」後院的討論,經女奴同意後轉貼回來。


http://mamamia.bloggerism.com/archives/003590.html#19067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一個人了解事實的話,他是否甚至會對星球感到悲憫?如果他觸及人們稱之為事物的核心的時候?」──格雷安‧葛林「事物的核心」

前不久在一個廣播音樂節目中聽到主持人雷光夏訪問「最好的時光」導演侯孝賢,侯孝賢認為台灣電影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了」。從侯導的立場來看這句話可說是想當然耳,但是這兩年從全景的「生命」系列到「翻滾吧,男孩」到「無米樂」,一波又一波的院線放映熱潮,似乎又讓人感到無比的振奮和希望,甚至有人認為紀錄片可以為台灣電影再創一段最好的時光。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0) 人氣()


「如果有一天要把我丟到很遠的地方,任何地方都可以,就是不要拉丁美洲。」──布紐爾

曾經深深以為美國導演亞瑟潘Arthur Penn 1967年的電影「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乃是影史上雌雄大盜的經典,雖說華倫比提與費唐娜薇一再以搶銀行的冒險刺激來取代兩人之間乏善可陳的性愛關係,但是骨子裡那股渾然不把國家與社會道德體系放在眼裡的浪漫頹廢氣息,卻在最後藉由兩人自投羅網被射成馬蜂窩的那場戲帶給所有觀眾﹝不論哪個時代﹞最亢奮也最哀傷的高潮。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一直都坐在最前排看電影。

理由正如義大利導演貝托魯奇在「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的說法:為了避免觀看時受到眼睛與銀幕之間的第三者的干擾。除非遇上像Dogma95那類強調手持攝影機拍攝、每場總要把幾個觀眾晃到作嘔才甘心的片子,我總是想坐得近一點。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以切格瓦拉之名,這絕不是「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

看完「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上面那句片頭字幕又再次出現,第一次看到有導演這樣小心翼翼地替自己的影片「定調」,我想這裡面應該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