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andMax01.jpg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Adam Elliot,2009)

 

澳洲導演Adam Elliot的《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可說是自Nick Park的《酷狗寶貝》(Wallace & Gromit)系列之後又一傑出的黏土動畫電影!從英文片名以及黏土的造型風格也可發現多少有受到後者影響,不同的是Nick Park走的是奇幻喜劇風,Adam Elliot這部卻是悲喜交集的現實市民史詩。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 Am Love2.jpg  

 

《我愛,故我在》(I Am Love,Luca Guadagnino,2009)

 

一個年輕俊美的男生進入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結果每個家庭成員都瘋狂愛上他!這是義大利導演帕索里尼(Pasolini)的電影《定理》(Teorema)的劇情本事。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he Kids Are All Right01.jpg  

 

《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Lisa Cholodenko,2010)

 

一對女同與一雙子女組成一個家庭,這樣的家庭形態在現代社會來說並不常見,即使許多爭取同志人權的主張中關於婚姻及家庭的理念很早就被提出,但實際上這樣的家庭組成與情感關係對一般觀眾而言還是非常模糊,這便給了電影創作者一個極好的探索領域或空間。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Idiots02.jpg   

 

《三個傻瓜》(3 Idiots,Rajkumar Hirani,2009)

 

對現代社會而言,學校已不僅是傳遞知識的場所而已,更是倫理道德或社會價值的延續或維繫者(更別說政治意識型態了);然而一個理想的大學究竟是要培養能對社會價值進行反思、質疑、挑戰的學生,還是只要能符合社會需求的各類專業人才就行?我想答案很清楚,只不過現實往往服膺另一套邏輯。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我的《獨立時代》 ● 686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ruegrit04.jpg  

 

關於少女的成長(這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題目),歷來已有不少電影對此有非常深刻細膩的呈現,從動作片《終極追殺令》(Leon)到動畫片《神隱少女》(Spirited Away),從恐怖片《魔女嘉莉》(Carrie)到歌舞片《秋水伊人》(The Unbrellas of Cherbourg),均不愧為個別類型之佳作;更古早之前如《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這等經典代表固不待言,即使只將焦點放在日本電影裡的少女角色就幾乎可以出一本「少女學」的專書了,可以說這個主題是完全不受時間或地理因素限制的。

 

然而柯恩兄弟最新執導的這部《真實的勇氣》(True Grit),表面上是西部片經典重拍,其實卻反而拍出了一部反類型的經典!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Survive Style 5-1.jpg  

 

頓悟的速度  ● 686

 

你曾在人生中感到某個頓悟的時刻嗎?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abbit Hole1.jpg  

 

悲傷具有一種魔力,常常吸引人陷進去難以自拔。

 

人在面對親人過世這種至深的傷痛之時,常會突然悲從中來、淒涼無助、難以平復,似乎唯一能做的就是從過往的回憶中搜尋各種美好的事件或片段,但這根本是飲鴆止渴,因為只要一旦醒覺面對現實,就會在心底更加深傷痛一層。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之詩1.jpg 

 


一切創作的關鍵就是如何看待生命。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ade1.jpg 

 

《東京同棲生活》(Parade,行定勳,2009)

 

日本芥川賞作家吉田修一今年有兩部小說被改編拍成電影在台灣上映,都是頗受矚目的製作:一部是李相日導演的《惡人》(Villian,2010),另一部則是行定勳導演的《東京同棲生活》。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