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馬奎斯親自改編的電影「羅馬神蹟」

「死亡的意思就是永遠不能再與朋友們為伍。」──馬奎斯「異鄉客」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紀錄片乃是對真實的創造性處理。」──約翰.葛里森(John Grierson)

1999年底,我看了一部當時覺得平淡並不十分突出的紀錄片「出去尋愛,馬上回來」﹝Out for Love……Be Back Shortly﹞。以色列導演Dan Katzir從自己出發,他說自己從未交過女朋友,好不容易交往了一位,於是想拍一部類似日記電影﹝Journal Films﹞般的紀錄片。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我不承認『國家』這個名詞,『國家』這個名詞是可以不要的。」(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小川生前最後談話」)

開門見山地說,這是一部關於以巴衝突的紀錄片。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探尋蔡明亮「你那邊幾點」的詩意起源

「只要你認真看,總有一天會看見。」(「亞特蘭大號」,尚維果Jean Vigo,1934)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駕駛是一種令人歎為觀止的失憶狀態。一切在眼前等著被發掘,一切都隨即從記憶中飛逝。」──(布希亞,「美國」)

機車也好,汽車也罷,一坐上駕駛座,就停不下來。我的出遊常常沒有目的地,就是一直開。時間彷彿就這樣算了,不管是流逝或停滯都無所謂,反正毫無感覺;既無目的地,也就不需要目的地;沒有特別的期待,也就談不上失望;眼前隨時都是新風景──時間都無意義了,新舊其實也毫無意義──每一瞬間眼中所見既不同又相同,表面上好像是你無視於眼前的景物,實際上它們對你理都不理。總覺得萬事萬物迎你而來,卻又立刻叛你而去,唯一忠實的只有路旁的檳榔西施。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404反盜版遊行事件是一個相當值得重視與關注的事件,明日報各新聞台之間的討論也相當豐富,但因無法即時參與,只有在此簡略地記下我在綜觀這些討論後的個人意見。

一、盜版一詞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指控。每個人複製影音出版品的理由和目的都不同,如果把合法性與合理性分開看,合法的不一定是合理正確的﹝否則當年國會老代表就不會被罵成老賊給逼退﹞,非法的也未必就是錯誤的﹝請看凱文史貝西的王牌罪犯或布萊德比特的鬥陣俱樂部﹞。故以道德語言加以指控、論述、批判此種合法與合理性之爭議,在此種權力關係之下,以其人之道不僅無法還治其身,亦很容易模糊焦點並且引發對立。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權力是要建築在道理上的,如果我命令人民跳海,他們會造反。所以我不可能命令日出或者日落,儘管我統治著整個宇宙。」──「小王子」

在西藏高原,人要生活只有靠游牧,商隊以鹽換麥搬有運無供給族人,但高原運輸談何容易,千百年來只有靠犛牛,於是所有的生存法則全都維繫在犛牛商隊的運輸上。「喜瑪拉雅」(Himalaya)裡的老酋長世代都是領隊,但兒子意外死亡,孫子年幼接不上手,他懷疑兒子被副領隊謀害,說什麼也不同意讓他成為領隊,但放眼族中確實只有他一人足堪大任,在情勢交逼之下,老酋長竟然決定自己帶隊!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原本想好的題目是『我看彼得布魯克導演的彼得懷斯的劇作「薩德侯爵導演夏亨東的精神病患演出尚保羅馬哈受迫害並遇刺的故事」』,但想到當中還可能牽涉到帕索里尼,加上亞陶的殘酷劇場以及布雷希特的疏離效果等劇場理念,如果還要扯到西蒙波娃、羅蘭巴特或是卡爾維諾等對於薩德及帕索里尼的評論的話,那麼這個題目可能還嫌太簡略了。

好在欣賞這齣戲並不用這麼囉唆。事實上「馬哈/薩德」原本的片名「薩德侯爵導演夏亨東的精神病患演出尚保羅馬哈受迫害並遇刺的故事」長度大概已經破了影史紀錄,但是這倒不失為一目了然的本事,如果對這齣60年代的名劇並不陌生的話,國立藝術學院的劇場研究學者鍾明德於1987年亦曾將其改編為「馬哈台北」在台北搬演,可惜那年我離開台北就學,未能親炙。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一、
「像的本質完全在於外表,沒有隱私,然而又比心底的思想更不可迄及,更神祕;沒有意義,卻又召喚著各種可能的深入意義;不顯露卻又表露,同時在且不在,正如海妖賽倫的誘惑與魅力。」羅蘭巴特在「明室」這本以攝影哲學為主題的書裡的第44節引用了上面這段布朗修的話。而這段話卻是布朗修拿在攝影發明之前就已存在的「描像器」(camera lucida,與「明室」為同義詞)的特質來轉喻創作或寫作這件事。這段話出自他散文集中的一篇「海妖賽倫之歌」。而布朗修在這篇文章裡談的卻是普魯斯特如何在寫作之中完成了他與海妖賽倫相遇的經驗,「時間轉化為想像空間」、時間與死亡、在同時不在等等。

從布朗修舉普魯斯特寫「追憶逝水年華」時與海妖相遇,到羅蘭巴特舉尤里西斯歷劫歸來,再到荷馬的「奧迪賽」,這當中有什麼關連?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本屆2001年台北金馬影展的閉幕影片有兩部,我捨香港導演陳果的「榴槤飄飄」而選了這部由素以冷調疏離著稱的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導演的「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看之前已有了心理準備,沒想到看完之後只有一個字:幹!

這不是在罵導演拍了部爛片,相反地,這還是部極佳的影片。我相信許多觀眾看完他的前作「大快人心」(Funny Game)之後,心中也一樣會湧出這個字。這個字之從我心頭湧出是那樣地自然,只有真誠無偽的導演能夠去碰觸那人心中最骯髒齷齪的一面,而讓觀眾在體會了導演的哲學或企圖之後,也能極其真誠無偽地迎合導演,打從心底自然而然地吐出這個幹字。

6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